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示范城市 探索可复制可推广“地方经验”
本报记者 王正喜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能源安全和能源产业发展,省发展改革委从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与能源安全新战略,优化全省能源布局出发,选取徐州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区域级新型能源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
12月8日,省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戚玉松在江苏省新型能源体系示范启动暨徐州市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发展推进大会上发布并推介《徐州市新型能源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0年)》。
《规划》统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口分布等各类因素,提出“一核三区三带”发展总体布局。围绕战略定位和总体布局,提出徐州市要重点推进“ 五大任务”。今后省发展改革委将做好相应督促指导,并配合做好相关要素保障,一如既往关注和支持徐州能源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制定这一新型能源体系规划
戚玉松在《规划》推介中指出,制定出台《规划》,有利于提升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能级及首位度,推动徐州能源产业链供应链优化整合,促进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为江苏能源行业提供“示范样本”,为全省乃至全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地方经验”。
为此,《规划》提出,徐州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作为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能源产业基础扎实、体系完善、增势迅猛,具备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探索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资源禀赋和先天优势。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徐州将率先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示范城市,打造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全国样板。
戚玉松介绍,新型能源体系立足徐州传统电源与新能源综合发展优势,构建多元低碳电源结构,推动源网荷储协同发展,实现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转型,将为徐州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在资源保障、储备调节、应急替代和需求管理等方面提升徐州能源供给韧性,筑牢江苏省西北部能源应急备用保障防线。
而依托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和减碳增汇生态基底,做大做强绿色制造和特色装备产业集群,实现能源产业链再造、创新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则可以让能源成为徐州经济发展新引擎,进一步强化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能源功能支撑作用。
徐州新型能源体系重点建设什么
戚玉松在《规划》推介中指出,徐州新型能源体系将以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重要依托,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夯实安全韧性的能源供应体系,重构清洁低碳的能源消费体系,建设灵活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善智慧创新的能源管理体系,打造面向未来的能源产业体系。
夯实安全韧性能源供给体系,提高全省保供贡献能力,重点是加快推动煤炭储备基地建设,利用具备条件的废弃矿井、盐穴等开展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储气储油等技术示范,建设一批储气库和抽水蓄能项目。
升级清洁低碳能源消费体系,扎实推进绿色低碳转型,重点是着力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效能,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碳改造,探索“新能源+ 低碳交通”融合发展模式,支持徐州结合农村能源革命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清洁能源消纳模式。
建设灵活高效新型电力系统,重点是抓住新型能源体系核心环节,构建多元低碳电源结构,因地制宜开发新能源,适时推动 “大容量、高参数、低能耗、低排放”的支撑性调节性电源改建扩建。升级坚强智慧输配电网,提升海绵型配电网对分布式能源、 微电网、储能、电动汽车充电站等接入能力,打造一批园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
完善智慧创新能源管理体系,重点是打造“1+N+X”能源数据中心体系,建设智慧能源调控平台、数字化碳管理体系公共服务平台、碳资信评价服务平台等一系列数字化智慧化管理平台项目。探索建立区域能源交易服务中心,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新模式,创建能源机制突破试验区。
打造面向未来能源产业体系,重点是塑造徐州产业竞争新优势,聚焦晶硅光伏、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氢能等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牵头打造淮海经济区氢能产业示范应用城市群,建立淮海经济区双碳产业创新引领示范区。
徐州新型能源体系如何布局
戚玉松说,结合徐州发展实际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规划》提出,徐州新型能源体系将构建“一核三区三带”发展总体布局。
其中,“一核”是由铜山区、贾汪区、徐州经开区、徐州高新区、中心城区组成,是集清洁供能+灵活调节+绿色产业+低碳生活综合场景于一体的“源网荷储协同示范核心区”。
“ 三区”具体包括北部片区(丰县、沛县)新能源及氢能“ 制储运用” 的综合应用示范区,东部片区(邳州市、新沂市)风、光、储特色产业发展示范区和南部片区(睢宁县)农村能源革命先行示范区。
“ 三带”为核心区至北部片区的“供储配调协同带”、核心区至东部片区并向连云港方向延展的“绿色交能融合带”、核心区至南部片区的“零碳旅游风景带”。
通过《规划》落地实施,计划到 2025年,徐州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到 2027 年,徐州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到 2030 年,徐州新型能源体系基本建成。进一步筑牢江苏能源应急储备保障防线,能源供给韧性大幅提升。新能源成为新增电量主体,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能源产业和科技创新水平跻身世界一流,“双碳”产业淮海生态圈全面建成。能源公共服务水平实现高位均衡,充分展现“强富美高”新徐州的现代化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