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永:让胡楼居民攀“高楼”
本报记者 张亚轩
30岁那年,他当选了胡楼村党支部书记。从此,连选连任24年。这些年,他和村民们一起迎难而上、勇毅前行,闯出了“农工并进”的富民强村之路。他,就是沛县栖山镇三级主任科员,胡楼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王吉永。
强基固本 让党的旗帜高高飘扬
如今,走进胡楼社区,整齐划一的农民新居、整洁宽敞的水泥大道、花草掩映的户外广场,孩子们在尽情嬉戏,一幅舒适宜人的新农村景象尽收眼底。
从贫穷落后到富裕和谐,胡楼的变迁和一个人息息相关。工作20余年,王吉永始终坚持不比基础比干劲、不比条件比精神,抓班子强队伍、抓发展强支撑、抓治理强民生,带领胡楼实现了“华丽转身”。
“我是一名党员、一名基层党组织书记,更是党在农村的‘形象代言人’。我有责任有义务挑起这副担子,带领胡楼人实现环境优美、生活富裕、和谐幸福的目标,让每个人都过上好日子。”王吉永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98年,王吉永当选为胡楼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他直接抓住灌溉“老大难”问题,喊上老党员、老同志一起,从自家窑厂里拉砖,在自己存款里拿钱,把全村桥涵闸站建了起来,第二年,村里的粮食亩产比周边村子高出几倍。
1999年,胡楼村64万斤“公粮”一天交齐,每每谈起当时全村出动的壮观场景,村民们至今仍自豪不已。
近年来,为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王吉永开创“党员干部带头、党员群众结对带动”的“双带”工作法。村干部带头创业,每人至少领办一个年收入超5万元的项目,或经营一个不低于10亩的高效农业示范田;开展村干部、党员致富能手与农户结对帮扶活动,每名村干部包挂10户、每名党员大户帮扶10户,筑牢服务百姓的坚强战斗堡垒。
强化服务 让百姓生活越来越好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然而在胡楼社区,王吉永将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中午11:30,周围老人陆陆续续来到胡楼社区免费助餐点,刚出锅的红烧鸡腿、烧杂拌、清炒笋瓜等整齐摆放在台上,老人们排队取餐落座后,边拉家常边吃着可口的饭菜。
这个助餐点,是王吉永多方争取建设而成的,每周一到周五为全社区70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提供免费午餐,目前,日就餐人员超过300人。
“免费午餐的资金来自于胡楼村的能人和乡贤。我们要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真正让老年人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王吉永说。
为让村民的日子过得更有保障,王吉永还带着社区班子成员推行了“党员联系服务卡”制度,卡上印有党员的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群众只要有困难,直接拨打卡上的电话即可得到帮助,“你有需求,我有服务”是王吉永对村民的承诺。他定期组织党员深入老百姓家中听民意、访民情,第一时间了解群众诉求、解决群众困难,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和群众反馈,积极开展“建言献策”活动,提出改进工作的方法措施。
强村富民 让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歇
“张工,这台变温水煮一体线机器调试结果如何?”“油炸线设备什么时候安装完毕?”12月5日,江苏众爱食品有限公司项目进入安装调试冲刺阶段,王吉永在现场不停忙碌着。
“结合本地优势,投资众爱肉类相关项目成本更低、空间更广,因此我们努力推动项目尽快落地,让本地生猪宰杀辅料都能有效利用,带领产业从‘肉案子’向‘菜盘子’转型升级。希望通过项目,为村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让更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成功返乡。项目依托全县定点屠宰优势,一期投资近8000万元,二期建设10000多平方米厂房,预计产值1.5亿元,利税800万元。”王吉永介绍。
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从2006年开始,为“让村民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王吉永坚定不移推进胡楼新村建设,近10年的时间,胡楼社区完成了356户连体式庭院、165户“2+1”式楼房和25栋“4+1”型住宅楼建设,实现了6个自然村802户村民集中居住。2017年,在上级支持下,胡楼社区规划建设了工业园区,王吉永带着班子成员招引了三野编织机械有限公司、锦业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吸纳本社区400多名居民入厂务工。
谈起胡楼明天的发展,王吉永信心满满、激情勃发,“新时代要有新气象,老典型也要再树新标杆。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我时刻牢记‘第一责任人’职责,奋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带领党员群众团结做事、踏实做事,用更好更优的服务为党的事业发展打底润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