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让村民生活“牛”起来
本报记者 张亚轩
12月1日,走进沛县河口镇丁溜村,牛蒡陆续长出了叶子,村民们正忙着进行田间管理。
不久前,沛县河口镇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近年来,该镇全力破解发展“密码”,让村民们过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好日子。
早些年,丁溜村是一个典型的经济薄弱村。由于缺乏产业支撑,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百姓忧心忡忡。2022年,丁溜村人均收入达2.41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70余万元。
丁溜村通过开展“党建强村、产业兴村、生态靓村、法治护村、以德润村”,全面推进乡村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实施乡村治理“一把手”工程,村班子示范带动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坚持以党建引领促乡村治理。投资90余万元新建400平方米的丁溜村党群服务中心。严格规范党支部运行,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实施“1+8+X”“网格+基层议事”治理模式,精心挑选党性观念强、积极热心、乐于奉献、敢于发声的10名党员中心户,帮助解决群众实际困难16件。
“我们村拥有地质疏松、透气性强的黄潮土,非常适合根茎类植物生长,咱村位于苏皖两省交界,交通优势明显,如果产业做起来了,不愁没有销路。”丁溜村党支部书记吕夫梅和村“两委”一起探索。2007年,作为新当选的村干部,她率先拿出7亩地,带头种植牛蒡,当年就迎来了大丰收。这块牛蒡“试验田”,让当地村民们精神为之一振,纷纷开始种植牛蒡。
如今,丁溜村利用独特土壤性质和丰富的牛蒡种植经验,将牛蒡种植面积提高到95%以上。成立村蔬菜专业合作社,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组建为民服务队伍,为老百姓提供耕地、播种、除草、喷洒农药等一条龙服务。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还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同时,丁溜村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致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们在做好国土空间规划和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基础上,营造富有红色底蕴的乡村特色空间,结合资源实际发展乡村旅游,开发旅游产品、市场,培育旅游品牌、企业,建设配套旅游服务设施,发展乡村特色民宿。”吕夫梅说,丁溜村还创新成立农村宅基地管理村民理事会,盘活村内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推动农房出租,有效盘活农村空闲和低效用地、闲置的农房和宅基地,用于建设红色教育展览馆、小游园、健身场所等公共基础设施,为乡村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丁溜村的兴旺是河口镇发展的一个缩影,该镇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地域文化、历史遗存等资源,发掘文化根脉,锻造文化品牌,增强乡村文化竞争力。如今,一幅幅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河口镇徐徐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