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种下『新希望』
本报记者 胡明慧 通讯员 李晨 韩雪娇
每一颗心怀梦想的种子,都渴望一片沃野,生根、发芽,成就不平庸的自己。
每一片胸怀壮志的沃土,都希冀良种栖身,由小、变大,带来不一样的风景。
如今,越来越多具有专业知识和现代经营理念的“新农人”满怀振兴梦想,扎根铜山“沃土”,带动群众致富。
新农人,兴农业,铜山正努力探求一条以“新农人”为生力军的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大道。
李浩的种粮经
长久以来,种植水稻、小麦,既辛苦又挣不上钱,但41岁的张集镇店东村村民李浩却偏不信这个理儿。
李浩毕业于苏州农学院,在大城市闯荡多年后,2017年返乡,先后流转了2000亩土地,成立菽粟农作物种植家庭农场,种植水稻、小麦。
李浩承包的2000亩土地,位于张集镇店东村优质稻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的核心区,2012年,这里便完成了高标准农田改造,把原先的盐碱地变成了优质良田。
高标准农田,给了李浩大展拳脚的舞台。
“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大型机械能直接开进田头。这几年,购置大型农机的钱差不多投了几十万元,现在俺这个家庭农场有插秧机、收割机、植保机等十几台农机,从插秧、撒肥到收割,全程实现机械化,最忙的时候,也只要雇十几个人就够了。”李浩告诉记者。
李浩的到来,也给这片高标准农田带来了绿色的发展。
“既然是示范方,就得有示范的模样。这几年,我们一直与徐州市农业科学院合作,新品种一直率先在这里试验。今年,我们种植了荷优5香、9优粤荷丝苗、隆优1307等优质水稻品种,这些新品种产量高、米质优、抗病虫能力强,每亩地比常规品种可多收100余斤。”李浩告诉记者。
不仅有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也使良田“种”出更多收获。
“今年我们推广侧深施肥新技术,先施肥,再下秧,不仅提高了水稻的抗倒伏性,还节省了肥料的使用,粗略算下来,一亩地能节省40斤肥料,省下100多元的开支。”李浩说。
在李浩的带动下,十几个种粮大户在这片优质稻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规模化种粮,实现了既增产又增收。
韩旭的葡萄梦
作为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果树学专业研究生,黄集镇村民韩旭返乡种葡萄,开始是有阻力的——家人不支持,村里人不理解。
可韩旭却觉得学来的一身本领,只有在土地上实践,才能真正“变现”。
在外打拼几年后,2019年,韩旭决定返乡创业,建起了鼎丰果蔬家庭农场。
包地,建连栋大棚,种阳光玫瑰,但没想到,第一年就遭遇挫折。
“那一年,葡萄苗长势不好,很多苗根本就没长起来。扒开土看,不少苗根系停止生长,所以长不起来。”
啥原因?韩旭一边从书本里找答案,一边向有经验的种植者讨教,很快找到了原因,“种植之前没有对土壤进行深度改良,导致葡萄长不好。”
有多年学习专业知识的“打底”,韩旭很快找到了解决方案。
“土壤有机质含量、种植模式对葡萄的口感、脆度、色泽、香气、产量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咨询了几个科研院所的葡萄专家后,我使用大量的有机肥料、高温煅烧牡蛎壳粉等为土壤补充有机质和矿质元素,将原本黏重的土壤变得疏松柔软,为丰产、稳产、优质打下了基础。”韩旭一脸自豪描述着自己的“首战告捷”。
靠科学的管理技术,鼎丰果蔬家庭农场种植的阳光玫瑰,每公斤卖到了数十元的价格,年销售额突破200余万元,净利润150万元。
今年,韩旭又试种了数亩的“妮娜皇后”。“这个品种的种植难度大,特别是着色,需要反复摸索。我想把这个难题给攻下来,带着村民一起种更挣钱的品种。”韩旭笑道。
在铜山,新农人带来的新技术,不光来自于“科班”的积淀,也来自于“知识储备库”的不断更新。
为了加强对新农人的辅导力度,铜山区制定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管理制度》,目前全区共有家庭农场辅导员52名,主要以各镇街农经专职干部为主。同时,结合铜山区域现状,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划分为9个片区,公开招聘有新型经营主体工作经验的义务辅导员9人,对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全方位、全天候的靠前服务。
通过新农人的示范,科技成为引领铜山农业发展的强劲动能。
在黄集镇,韩旭通过无偿分享经验和技术,培训葡萄管理专业技能人员30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150余个,累计服务周边葡萄种植农户40余户,平均每年每户增收6万余元。
博士生的新追求
今年已55岁的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方胜,以前的舞台是一线大城市的知名企业。但几个月前,方胜决定把今后奋斗的坐标,改到大彭镇义安村。
今年6月,方胜来到义安村,还带来了自己的同窗好友,中国农业大学的另一位博士生赵忠良。
一个小村庄能一下子吸引来两位博士生,只因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芽苗菜。
义安村的新希望芽苗菜种植基地是去年7月开工的,为了能让科技赋能农业生产,企业北上北京,寻求与中国农业大学的长期合作。
方胜就是由学校牵线,与“新希望”牵手的。
“芽苗菜是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营养价值高,发展前景好。”方胜告诉记者,在他们来之前,“新希望”已初具规模,去年投资5650万元的有机蔬菜自动化生产线一期项目已建成投产,今年初又投资4350万元,完成了高端豆芽产品生产区建设。更吸引他们的是,“新希望”有一颗不竭的科技进取心,让他们认定——找到了能够大展拳脚的舞台。
从6月到现在,两位博士全身心地泡在了芽苗菜种植基地,两人一人负责科学管理,一人负责技术研发,同吃同住,有时晚上还能临时开个“研讨会”。
两位博士的加盟,给“新希望”带来了新希望,新梦想。基地与科研院所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成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智慧设施农业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室。
“除了我们自主研发,中国农业科学院智慧设施农业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农业大学芽苗食品营养产业创新团队,也是我们的强大‘后援团’,春节前后,我们将推出10多个功能性芽苗新品种上市。生产模式的工业化、数字化水平,也将会在未来有新的飞跃。”方胜告诉记者,他们的目标是,立足徐州,瞄准全国,走向国际,生产出更健康、更营养的芽类食品,引领芽苗食品的全产业链发展 。
为了让新农人来了就不想走,铜山积极出台系列政策——申报省第四轮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展粮食规模生产经营设施用地集约化供给探索;开展贷款贴息支持,2020年-2022年,铜山区“三乡工程助力贷”,对贷款贴息30%,共发放贷款400余笔、融资金额超过2亿元,总计撬动超过5亿元金融资金支持铜山现代农业发展;围绕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探索农业综合保险,承保范围涵盖传统险种之外的22个农作物品种……
铜山的沃土里,不断播撒下“新农人”的种子,这里,未来定能收获“农业兴”的大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