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试钳工“李大师”
|
本报记者 王正喜
近日,“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在辽宁大连举行。灯光璀璨,音乐铿锵,身着徐工蓝装的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调试钳工李戈站在舞台中央,郑重地接过了2023年度“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奖牌。
作为《轮式起重机伸缩系统电缆卷筒及自动伸缩控制方法研发及应用》项目的主创人员,这是李戈今年拿下的又一个重磅荣誉。
李戈,被同行们称为“李大师”。这位实力过硬的起重机调试钳工,其实在多年前就挑战过很多“不可能”。他两只手能同时操控三台徐工起重机的“三连吊”,助力企业建成中小吨位线性化调试线……在起重机调试岗位上,李戈成了徐工重型总装分厂的“定盘星”。
解决问题的行家里手
《轮式起重机伸缩系统电缆卷筒及自动伸缩控制方法研发及应用》项目的立项,起源于一次排解故障的实操实验。
2019年,徐工重型公司为了提升大行程油缸平稳性及安全控制技术,突破“卡脖子”零部件技术,自主研发起重机伸缩系统控制电缆卷筒。然而产品投入市场后,由于使用过程中的工况较为恶劣频繁且作业环境变化大,造成该控制电缆频繁出现卡滞、断裂等情况,一时之间,公司的品牌形象受到重创。
接到反馈后,负责该项目的技术人员带领其研发团队在实验室反复实验、计算,可是始终无法复现出实际故障现象,得出的结果仍然是零部件没有问题,找不到改进方向的技术人员找到了李戈。当时,公司55—130吨的起重机都是采用该部件,市场问题受到了公司领导的高度关注。巨大的压力面前,李戈没有退缩:“他们能来找我,这本身就是一种认可和信任,我不能辜负。”
为了能快速找到问题所在,李戈前往现场去操作施工车辆。他钻进了吊臂里,在油缸和电缆卷筒上装了摄像头,以便近距离观察卷筒的实际状态。连续多天,李戈白天实操感受吊车性能,晚上就一帧一帧地反复研究视频:“仔细看这里,吊臂抖动的时候,电缆线出现卡滞!”
仅仅用了三四天,李戈就发现了故障频发的根源所在。找到问题后,李戈将长期在一线工作中得出的实践经验与技术创新相结合,提出了加固支架、优化滑轮材质、加大导向行程等改进措施,快速协同技术人员,经过一个月的反复实验,彻底解决了这个难题,让卷筒这一关键重点零部件真正实现了国产化替代。
理论与实践并重
作为调试钳工,李戈在调试之路上一直尽善尽美、追求精益求精。凭借娴熟高超的调试技能,公司的第一台单缸插销式起重机、第一台400吨起重机、第一台带超起的起重机……诸多颠覆性的“第一台”,均经过他的手调试完成。
当然,技能的提升绝非偶然。李戈的父亲李宗久退休前就是徐工重型的调试员。同为起重机技能工人的父亲,还给他留下了“传家宝”——十几本起重机调试笔记。对于这些笔记内容,李戈早已烂熟于心。然而理论知识再丰富,没有实践的检验依然等于零。从细嫩的双手,到指尖手背都布满老茧,这些厚厚的胼胝之上,记载着李戈与起重机多年来的“相濡以沫”。
调试钳工不仅要会调,还要具备高水平的操作能力。李戈对自己的要求是,起重机操作水平必须保持在顶尖的水准。2004年,公司推出单缸式起重机。相较传统的绳排式起重机,单缸式起重机性能提升了30%—50%。然而单缸式起重机是一个革命性的产品,放眼整个行业,会操作的人都屈指可数。
当时,为了快速了解产品,掌握操作要点,李戈找到技术人员,查询到了几十页的相关论文,将几十页的枯燥论文仔细研读,一个字一个字地摸清吃透,并对照着论文所写,摸索出了单缸式起重机的操作方法。正是在不为人知处下的苦功夫,让他成为了领导口中的技术“宝贝”。
2017年,李戈在央视《挑战不可能》节目中完成惊世“三连吊”。操作高达73米、重达430吨的大吊车,吊起65吨重的中型吊车,再用中型吊车吊起12吨重的小吊车,至今仍是许多人心中的传奇。
学无止境不松懈
“在工程机械方面,起重机涉及到的技术领域是最广的,比如控制、液压、电气……而且起重机技术发展非常快,相信很快就会步入3000吨级,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节奏。”在技能强国的声声号角之下,面对未来,已是技能大师的李戈一刻也没有松懈。
为了能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李戈把自己当成小学生,他总是看完书,又去把自己的见解讲给不同领域的技术人员听,请他们为自己答疑解惑。如今,对于许多技术人员来说,李戈是老师,也是工作中的好伙伴。李戈说,“起重机线性化调试”这一变革,就是他去找公司应用所的技术人员聊天聊来的。
将近30年的调试生活,李戈将朝阳与落日、风霜和雨雪一一收藏,如今的他,正致力于“装调一体化”的攻关,希望把调试人员从“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泥”的处境中解放出来。他还在进行起重机质量改进提升、故障处理、结构优化创新等突破性的工作,迈着“前进的步伐”,享受着“收获的快乐”。“技能强国不是一句空话,需要企业搭建平台,更需要我们每一个技能工人脚踏实地去践行。”李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