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只有1块钱到年入百万元
|
本报记者 林雪 见习记者 周双双
眼下,正是冬桃收获的季节。10月26日,在邳州赵墩镇倪桥村冬桃采摘园,浓浓的果香沁人心脾,碧绿的桃叶间,一个个黄嘟嘟的冬桃挂满枝头,十分惹人喜爱。村民们正在桃树下忙着采摘、拆袋、装筐。
“我们的冬桃个头大,吃起来又脆又甜,平时我们就在果园附近摆摊出售,供不应求,特别是到了周末,采摘园就更加热闹了,附近的游客一起到院子里体验采摘的快乐。”倪桥村党支部书记王兴华告诉记者,这片80亩的冬桃园,由村集体经营,2021年进入丰产期,不仅带动了村民家门口务工,还给村集体带来了30万元的收入。
王兴华介绍说,2017年他返乡任村党支部书记时,倪桥村还是传统的农业村,村民大多种植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作物,收益不高,村集体账户上只有1元钱。如何促进集体增收、村民致富?支部书记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始外出“开眼界”,并取得共识,“要想实现土地利用价值最大化,只有走特色种植、规模种植之路”。
很快,王兴华在村里流转了500亩土地。王兴华告诉记者,在去山东郯城考察的时候,看到了当地种植的冬桃,“郯城距离邳州很近,气候条件差不多,我调研后了解到,冬桃的价格高,而且常年稳定,基本保持每斤8元到10元之间。当时邳州还没有种植冬桃的,市场竞争压力小。”他就跟村“两委”商量,大家一致同意种植冬桃。
他们专门把冬桃园设在了山海大道上,这是进出邳州的必经之路,南来北往的人比较多,大大的冬桃园自带广告效应。确实,在冬桃丰收的第一年,只是通过路边摆摊和游客采摘两种方式,冬桃就销售一空,实现村集体收入27万余元。
冬桃的成功让王兴华看到了希望,更加坚定做特色种植和规模种植之路。他带领村“两委”到处考察。很快,小小的芡实又映入眼帘。芡实也叫鸡头米,素有“水中小人参”美誉,多产于我国南方,对水质要求较高。倪桥村是大蒜主产区,有30多亩蒜地且大部分是水田,沟渠等基础设施完善,田间用水方便,且季节较为吻合,推广大蒜、芡实轮作,非常适合。
说干就干,流转的200多亩土地种上了芡实。第一年就实现了盈利,王兴华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苏州、淮安等地都有芡实经销商,他们是有多少要多少,甚至直接到地头收购。当时一亩地正常收芡实90多斤,剥皮后一斤收购价78元左右。”
如今,芡实这一作物在倪桥村扎下了根,成为带动一方致富的“金豆”。加入芡实种植的村民越来越多,不少村民主动到村里咨询种植芡实的方法。村合作社坚持走精品发展的路子,在芡实加工和市场开发上下足了功夫,由粗加工向精细加工转变,打响“徐州芡实第一村”品牌,直接为村集体增收80多万元。
从村集体账户只有1元钱到实现村集体收入百万元,赵墩镇倪桥村在特色种植、规模化种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从一村到全域。邳州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从党组织建设、乡村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提质增量等方面入手,不断创新思路发展特色产业,着力破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涌现出一批优秀村集体经营项目和乡村振兴带头人。邳州市委组织部信息管理中心主任贾华亮表示:“今年以来,邳州市委组织部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提升,强化党建引领,深入实施丰创·邳州党建品牌,在村级党组织中开展‘三比三争’活动,持续举办村集体经营产品推介会,举行党建引领村集体增收论坛,切实推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