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让传统文化“一轮明月当空照”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随着中秋节临近,消费市场上传统应节食品——月饼,正占据商家对外销售的主要位置。从《2023年月饼品类趋势洞察报告》可以发现,国潮风成为今年月饼的新趋势。国潮复古的月饼礼盒,在第八届中国国际食品餐饮博览会“老字号”展台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围观拍照。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文化味”“传统味”是国潮月饼、文创月饼受到欢迎的基础。
中秋节,我们需要让优秀的文化传承“一轮明月当空照”。
小小的国潮月饼、文创月饼其实只是传统文化回归的一个缩影,如今的中秋节,回归的不仅是国潮月饼,还有我们的“文化自信”。从机灵可爱的“唐宫小姐姐”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水下洛神,近年来,爆款频出的河南卫视,“出圈”密码即在于此,就在于他们抓住了“文化自信”。想起,河南卫视“中国节气”节目制作工作记录中的一句话:“找准中国人的‘文化DNA’,带领人们‘深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浩渺图景,而后在奇特美妙之处‘浅出’。”有了“文化自信”,有了“文脉传承”,有了“历史沿袭”,“文化自信”飘散的中秋节也就有了迷人的色彩。国潮文化弥漫的中秋节,就找到了“文化的DNA”。说到底,中秋节是传统文化的节日,理应让“传统文化味儿”更浓郁。
“文化沿袭”“文化传承”才是中秋文化的根。虽然距离中秋节还有一段时间,可是各地已经开始显现出中秋节的味儿:为迎接中秋佳节的到来,9月18日,香港利东街举办“跃兔·迎月”户外彩灯会。约200米长的林荫大道悬挂起800多个五彩缤纷的中式灯笼,营造出喜庆的佳节气氛;江苏不少学校已经开始举办“学生制作月饼”活动,将昔日的“只会吃月饼”变成了“也会做月饼”;不少地方开始准备“中秋灯会”“谜语竞猜”等等。其实,这就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期许,对于文化沿袭的期待。我们的中秋节当然就得“更像我们的中秋节”。
中秋节,还是亲情的节日,更应该成为“天伦之乐”文化的表达。孝老敬亲是我们的优良品质,也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重视家庭、孝敬父母,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深植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中秋节实际上也是“团圆节”也是“敬老节”。有媒体调查显示,今年国庆连着中秋,不少在外地工作学习的人,已经早早准备“回家看爹妈”了。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这个中秋节,我们需要让“回家看爹妈”成为亲情之旅。爱是最美的语言,对父母的爱,就是陪着他们一起“看看头顶的明月”。
江山万重,皓月千里。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宝贵契机。随着我们对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重视,很多传统的节日已经回归到了“该有的位置”。最近这几年由国家推进的“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更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让传统文化登上了大雅之堂,让传统节日与我们美美与共,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千百年来,中秋圆月高悬在国人的精神星空,代表国人家国情怀的明月也必将在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会更加熠熠生辉。中秋节,我们需要让“传统文化的月亮”更圆、更大、更亮。(丁灿灿)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