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档案馆里看新景

2023-09-21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3-09-21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徐鹏

档案馆的“冷”与“热”,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标注着时代的印记,记录着历史的变迁。

1998年6月3日《人民日报》曾刊登这样一则新闻——《档案馆里话沧桑》,报道了30多年间我国档案工作的历史变迁。报道说,档案馆经历过三次查阅高峰,第一次是“文革”时期,全国各地的外调人员涌入档案馆。第二次是1977年至1979年,全国平反冤假错案。第三次是1986年至1988年,全国各地重新编史修志。

报道还说,“随着国泰民安,档案馆逐渐‘冷落了’”。最后,报道提出了一个普遍性问题:“档案工作应该如何适应新形势,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档案馆一定会兴旺起来。”

25年后的今天,档案馆里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呈现出怎样的图景?9月18日,记者走进徐州市档案馆。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档案馆又逐渐‘热’起来了,呈现出三个新图景。”市档案馆馆长刘峰介绍,一是民生档案“活”起来了,工资、招工、学籍、公证等方面的民生档案的利用,呈逐年上升趋势;二是红色档案“亮”起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先后开展一系列集中学习教育,社会各界红色档案利用呈井喷之势;三是数字档案“跑”起来了,人们开始通过电话咨询、网上了解查档方法手续,异地查档、跨馆出证、就近查档大大方便了群众。

这些新图景的背后,蕴含着档案人忠诚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使命、积极作为和创新探索——

助力贾汪区马庄村成为国家档案局在江苏“美丽乡村建设档案工作”项目试点,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助力新盛集团创建国家级企业集团数字档案室试点,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2万余卷档案移交市档案馆保管、30余万卷档案进入集中保管地保管,推进市属国有改制企业档案遗留问题解决。聚焦建设区域科创中心,完成《关于大力弘扬武衡科学家精神助力我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建议》等六份报告,发挥资政辅政作用。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快速推进,市档案馆完善淮海经济区民生档案利用,服务高质量协同发展,建立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档案信息共享机制。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完善区域异地查档“跨省通办”“跨馆通办”,实现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长三角区域民生档案同频共振、深度合作。“跨地域、跨层级、跨部门”异地查档利用服务,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中国书法名家书‘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作品展”,邀请全国各地50余名中国书法名家,全文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拓展法规宣传新领域。搭建虚拟场馆,制作虚拟展厅,提供虚拟讲解,让法规“飞入寻常百姓家”。

市档案馆创新红色资源利用,用红色传统启智润心、培根铸魂,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建党百年、初心如磐——长三角红色档案珍品展(徐州展区)”,汇聚沪苏浙皖档案、文博部门500余件革命历史档案文献高仿件和历史影像资料。“书信家国 尺牍情深——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档案展”,展现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阔图景。赓续红色基因,汲取红色力量。

“尺牍寄家国 薪火永相传”红色书信诵读会夏令营中,16所中学的学生及其家长代表,身着旧时服装,深情诵读红色书信。“我是小小红色档案守护人”主题夏令营,吸引十余所中小学校的学生走进档案馆,情境式体验“小小红色档案宣讲员”“小小红色档案保管员”等角色,让红色文化滋养幼小心灵。

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档案馆将会越来越兴旺。再过30年,档案馆里还会有怎样的新图景?人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