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汪:为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作贡献
本报记者 蒋新会 李权 张雷
8月30日,市委书记宋乐伟到贾汪区实地调研乡村振兴工作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全会、市委全会部署要求,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优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千方百计促进富民强村,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作出贾汪贡献。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农文旅深度融合、强链补链延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贾汪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谱写“三农”事业发展新篇章。
强链补链延链 促乡村产业提质效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将有力促进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公布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的通知》,将70个乡镇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其中,贾汪区塔山镇(稻米)榜上有名,这标志着该镇完成了项目建设并经过绩效考核成功通过认定。
在强手林立中脱颖而出,上榜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塔山镇强在何处?
——强在规划引领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塔山镇位于贾汪区东南部、京杭大运河畔,水资源丰富,属于低沙田地区,土地肥沃,是苏北著名的农业大镇、农业部绿色食品稻米和设施果蔬种植基地,是远近闻名的稻米之乡。
初秋时节,走进位于塔山镇东下庄村的江苏省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1000亩水稻正进入灌浆期。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稻香,一株株水稻根茎壮实、结实丰满,秋风吹过,稻浪起伏,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村里种田大户杨茂辉正忙着和塔山镇农技中心的技术人员,在田里仔细查看水稻长势及病虫害情况。
“现在正是水稻灌浆的关键期,有了技术员现场为水稻管理‘诊断开方’,我心里踏实多了。只有看护好稻田地,才能端得牢‘金饭碗’啊!”杨茂辉说。
杨茂辉还是塔山镇淼畾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服务塔山镇及周边30余户种田大户。“每年合作社服务水稻机插、育秧、机耕、机收的面积有8000余亩。”订单式产销一体化让种田大户售粮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农户每亩地仅种粮可增收200余元,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以农谷大道、252省道为两轴,以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为中心节点,划分为‘1+2’三大功能片区,重点打造5万亩稻米种植标准化示范区、2.5平方公里稻米加工物流集聚区和4万亩复合产业化示范区。”塔山镇镇长姜洁介绍,该镇对全镇稻米主导产业发展进行了详细规划。
近年来,塔山镇依托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构建全产业链发展的稻米特色产业集群,优质稻米农业产值达0.93亿元,稻米加工业产值约3.37亿元,并建成年产20万吨大米的张场米业和年产10万吨大米的禾香源米业等稻米加工型龙头企业,全镇超过3万亩稻米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塔山稻米产业开出了投资花、结出了丰收果。
——强在强链补链延链,推动现代农业“接二连三”,构建集种植、加工、仓储、物流、农旅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
该镇依托农业产业强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和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拉长稻米产业链条。培育扶持种业企业2家,引导制种企业与稻米加工企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组建利益联盟,定品种、保收购。提升加工物流能力,依托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规划建设稻米仓储物流中心,新建成稻米物流场所8000余平方米,改扩建稻米生产线2条,建成稻米烘干示范工程1个。目前,全镇建成稻米加工企业2家,年加工能力提升到30万吨。
走进位于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内的徐州市张场米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动化大米加工生产线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我们拥有全球顶尖品牌佐竹、布勒自动化生产线各1条,自动化程高,只需要手机远程操作,年加工能力达20万吨。”该公司董事长张恒雨介绍,公司生产的大米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是苏北地区单体规模最大、淮海经济区整体规模最大的大米生产企业,被评为苏米核心企业。2021年,又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近年来,塔山镇以建设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为契机,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立足农业区位优势,依托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全力构建全产业链发展的稻米特色产业集群。“下一步,塔山镇将充分发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全面开创塔山镇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塔山镇党委书记贺广久表示。
发展特色产业 为富民强村添动能
培植乡村特色产业,让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从发展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着力完善产业链条,让“土特产”成为富民强村的大产业。
汴塘煎饼坊位于汴塘镇孟省村,孟省村下辖5个自然村,有7个村民小组,共460户、1860人。常规农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近年来引导群众种植地膜花生、大蒜等经济作物增加收入。
汴塘煎饼坊南面“小菜园”采摘区里,丝瓜藤蔓密密匝匝,开满黄色的小花,长势喜人。一排瓦房从西向东依次为销售展示厅、生产厂房、办公区、汴塘煎饼非遗体验馆。走进煎饼坊,一股粮食的浓郁醇香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生产厂房内,身着蓝色工作服的工人熟练地操作着,一张张淡黄色的煎饼旋转、翻飞、成形、折叠……
从家庭作坊、标准化车间生产到利用“短视频+电商”进行销售,近年来汴塘煎饼坊坚持走品牌化、标准化、市场化的运营之路,抢抓互联网直播新机遇,创新“标准化生产+电商+直播销售+线下销售”生产销售模式,发展劲头十足。
汴塘煎饼为什么受到市场青睐?“玉米加多了发黏,高粱加多了太干,不仅要优选食材,还要科学配比……”孟省村党总支书记周亮说,经过不断摸索,才确定了磨制五谷杂粮的“黄金配比”。优选食材、“黄金配比”、石磨工艺、手工摊制,这些成就了如今汴塘煎饼“儿时的味道”。
汴塘煎饼历史悠久,远近闻名。贾汪汴塘煎饼制作技艺2022年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此为契机,汴塘煎饼非遗工坊2022年11月正式运营,馆内设有选材、推磨、摊煎饼、品尝等体验环节,游客可沉浸式体验摊煎饼非遗技艺,还可近距离观看网红直播带货。“休闲采摘+非遗体验”的农文旅融合模式,切实推动富民增收。今年以来,孟省村主办、承办各类活动41场次,村集体收入达56.75万元,富民增收动能更加强劲。
村民李玲是煎饼坊中的一员,学摊煎饼已有十余年时间。加入摊煎饼团队后,她现在每月能领到两三千元工资。“在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家庭,也不耽误农活,还有稳定收入,时间则相对自由,我感到很满足。”李玲说。目前,汴塘煎饼坊带动村民就业30余人。
今年,孟省村加大煎饼坊产能,拓宽煎饼销售渠道,设置线下销售点30余个。
“昨天刚从外地回来,目前已经与一家商贸公司初步对接。我们将进一步拓宽煎饼销路,为提升产能打下基础。”周亮表示,村里将围绕“把优势做优,把特色做特”,持续打响汴塘煎饼非遗品牌,探索汴塘煎饼“标准化”发展之路,立足本土,深耕市场,拓宽销路,并深度融入“休闲采摘+非遗体验”的农文旅发展体系,将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成果转化为富民强村的增收实效。
农文旅融合 奏乡村振兴新乐章
近年来,贾汪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坚持文化为根,深挖农耕文化底蕴,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好优势特色资源,积极打造“农业+文化+旅游”多元融合业态,探索乡村振兴农文旅体融合发展新路径,积极打造一批农耕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土盆村是贾汪区茱萸山街道小山子村的自然村,辖区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165户、708人。村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自然环境优美,农文旅资源丰富。
初秋时节,走进土盆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葫芦文化产业园。葫芦文化产业园紧靠茱萸湖,占地74亩,园内建设1200米葫芦文化长廊、葫芦文化展厅,同时打造了集葫芦工艺品、食品、纪念品、农资为一体的交易场所,通过打造葫芦产业园、葫芦种植基地、葫芦文化节、葫芦文化体验基地四大板块,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促进村民增收。
“葫芦可以炖、炒、凉拌、炸丸子、包水饺、烧汤,还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同时,葫芦产业园对当地村民免费提供种苗、栽培技术,带动周边村庄共同致富。”葫芦文化产业园负责人高平业介绍。
土盆村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为抓手,建设特色田园乡村,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村,铺就乡村振兴幸福路。该村按照“村景合一、农旅融合”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开展“整洁有序习惯好、文明程度大提高”行动,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整治“户联网”联帮带工作机制,优化推广积分制,积极动员村民参与,促进养成良好习惯,打造整洁、舒适、文明的宜居环境,铺修柏油路、实施户户通、治理公共空间……一系列举措不仅改善了村庄面貌,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也显著提升。
在基础设施改造过程中,坚持保持自然原貌。村口建造于1972年的老水塔,当年曾为土盆村1200名村民提供水服务,虽然随着管网改造,现在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水塔被弃用,但是作为村内的老建筑,它承载了很多土盆村人的记忆,所以村里将它保留下来,让大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土盆村2022年创成市级特色田园乡村,今年7月获批成为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土盆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现代观光农业,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引进守山家庭农场、众禾研学拓展基地、土盆葫芦山庄、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陶土罐烧制技艺研发中心等现代农旅企业,风之谷攀岩及拓展运动项目闻名贾汪及周边地区。初步形成了陶艺制作体验、乡村文创等产业形态。据了解,土盆片区年接待游客量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0万元,带动村民就业90人,人均增收2万元,村集体通过发展旅游服务业、特色种养殖业等增收8万元。
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特色田园乡村成就产业发展。如今的土盆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文旅融合奏响新乐章,乡村振兴走上快车道。茱萸山街道小山子村党总支书记王德见表示,下一步,土盆村将继续打造以特色田园乡村为底蕴,以农耕文化体验为特色,以非遗古法烧陶为亮点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吸引游客观光游览,推进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完善空间治理 绘美丽乡村新图景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流水潺潺,粉墙黛瓦,古树繁花,景观小品……走进茱萸山街道许阳村,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卷映入眼帘。
许阳自然村辖区面积4.8平方公里,围绕“村景合一,农旅融合”发展目标,按照市级特色田园乡村标准,全面实施公共空间、人居环境整治,美化庄体、硬化道路、清理沟渠,村庄环境明显改善。在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公共空间治理过程中,许阳自然村拆除旱厕30多座、猪圈15座,清理出公共空间约6000平方米。
清理出的公共空间用来做什么?养锦鲤!
许阳自然村建设养殖鱼池,带动村民养殖锦鲤增收致富。村委会与江苏鱼之乐生态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村民合作,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由公司提供鱼苗、饲料和技术指导,村委会修建鱼池,村民负责喂养看护,年底由公司统一回收销售。
许阳村党总支书记鹿丙道介绍,村“两委”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成立种养服旅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大棚采摘、餐饮、养殖等多元化产业的同时,投建金鱼、锦鲤高标准养殖项目,打造出徐州地区最大的特种锦鲤、金鱼养殖基地,“主要是红白、大正、昭和等品种,还有金鱼等观赏鱼种。截至目前,今年的营业额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村民毛桂军因年轻时遭遇交通事故,双腿落下残疾,行动不便。而锦鲤养殖,为他开辟了增收之路。
毛桂军家门前的蓝色鱼池有3米多长、1米多宽。过滤和打氧设备催动水体流动循环,四五十尾色彩艳丽的锦鲤嬉游池中,时而聚拢一起,时而四散开来,漾出一片片迷离斑斓的光斑。
毛桂军没事的时候,总喜欢到鱼池边转一转。“鱼池是村里修建的,鱼苗、饲料、技术指导等由公司提供,我们只需要专心管理就行了。”毛桂军说,“每天喂三四次,一般三四个月就可以出售,公司统一来收鱼,按尾数给报酬,一年能挣几千元呢!”这种订单式养殖,让村民省心、省力。
近年来,许阳自然村先后获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江苏省传统村落、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徐州市特色田园乡村等荣誉称号。
“你看俺村环境多好,一到周末节假日,游客特别多,都是来鱼池观赏锦鲤的……”毛桂军笑容里透出满满的自豪感,“好多游客说俺们村的环境比城里还要好哩!”
“目前已发展养殖户45户,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约12万元,每户村民年均增收约3000元。”鹿丙道说,下一步,将继续扩大锦鲤养殖规模,让观赏鱼养殖这一特色产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农文旅融合“融”出乡村振兴好风景。贾汪独特的山水、土壤、区位等因素,形成了旅游资源多、农产品种类丰富等优势。贾汪区委书记薛永强调,贾汪农文旅融合发展有特色有亮点,要用心研究、系统谋划,在常态长效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工作质效,以市场化为目标,持续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以系统化思维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全力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为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作出贾汪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