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彭城e评 > 正文

以法之名,让社会“无碍”

2023-09-01  来源:中国徐州网  编辑:鲍彤
2023-09-01  中国徐州网

202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实施。作为我国首部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门性法律,这部法律为新时代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全体公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无障碍环境建设。过街天桥安装无障碍电梯,地铁楼梯设置升降平台,电视节目配备手语主播.......一系列无障碍设施和服务不断融入日常生活,让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更为幸福,彰显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温度。在看到许多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发现,社会依旧存在诸如盲道被占用、无障碍公厕被霸占、盲文标识装反等令人遗憾的乱象。无障碍环境建设已经从“有没有”,发展到解决“好不好用”“管不管用”的问题,如何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使各项设施能够真正为有需求者提供便利,考验着社会各界的智慧和担当。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为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可谓是应时之举。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残疾人约8500万,截至2022年底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有2.8亿,加上有无障碍需求的孕妇、儿童、病患群体,现实和潜在障碍人群规模巨大。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成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和重要体现。唯有依靠专业系统设计的法律制度,才能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事业的平稳开展。同样,针对当前阻碍无障碍设施建设存在的种种问题,也需要依托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侵权行为人责任,设定必要的侵权成本,以唤醒全社会真正认知构建无障碍环境的意义,从而让无障碍环境建设真正“无障碍”。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力推进。在国家政策层面,要整合部署、统一资源,加大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精准查找出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方面的突出短板,加快解决弱项。在政府监管层面,要建立运营维护的机制,使得无障碍设施能够得到有效的维护和保养,并依法处罚损坏、擅自占用无障碍设施等行为。在社会参与层面,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帮助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浓厚氛围。同时总结推广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纵深推进全社会无障碍体系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服务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一些残疾人、老年人带来诸多不便,出现了出行难、看病难、缴费难、购物难等新问题。数字技术不应该是“冷冰冰”的,而是“有温度”的。对此,政府应多一些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多一些社会责任,推行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普通大众多一些人文关怀,鼓励帮助老年人学习运用智能手机……多方发力,助力弥合残疾人、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

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出台,填补了无障碍建设领域的立法空白,为加快构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全方位帮扶关怀机制提供了坚实保障和有力依靠。社会各界要充分认识新法的里程碑意义和现实价值,加大对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帮扶保障力度,用热心和爱心使每一位社会成员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切实解决好他们的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让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地融入社会,自尊自信地生活,创造独一无二的精彩人生!(李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