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彭城e评 > 正文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 共建文化交流“地球村”

2023-08-26  来源:中国徐州网  编辑:鲍彤
2023-08-26  中国徐州网

当地时间8月24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在约翰内斯堡共同主持中非领导人对话会。习近平指出,要共同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让发展中国家更好融入国际分工,共享经济全球化成果。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促进文明包容互鉴。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开放包容是中华文脉的历史赓续。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兼收并蓄而愈发历久弥新,以开放包容而更加熠熠生辉,以交流互鉴而日益自信开放。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关系,开辟了古丝绸之路;唐朝鉴真和尚六次东渡,传播了建筑、佛教等多方面文化成就;明朝郑和下西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了中原文化和农耕技术,向外界展示了强大的航海实力和文化底蕴。在活跃的对外交往活动中,中华文明超越了地域、乡土、血缘世袭、宗教信仰,用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逐渐形成海纳百川、包容四海的雍容气度。

进入新时代,中国外交按下“加速键”,持续巩固扩大“朋友圈”。顺利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合作机制发展,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原则,深化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与合作,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在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国际关系考验面前,中国秉承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大局观,对外活动频繁展开,元首外交高潮迭起,外交成就硕果累累,外交事业蓬勃发展,引领国际社会携手共行天下大道,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人民友好是促进文明互鉴的基础力量,是实现合作共赢的基本前提。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需多方发力,多领域纵深推进。以科技合作为支点,探索建立科技人才互通机制,加强民间科普交流,拓宽科技人文交流渠道,开展青少年国际科普交流,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以民间企业力量为支撑,加强文化旅游合作,推动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企业合作,加强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以拓宽文化交流领域为基础,深入挖掘中医药、戏曲、武术等传统文化内容以及教育、科技、旅游、公益慈善等人文传播交流领域的相关项目,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明交流要从“心”开始,通过政府、文化、经济、旅游、科技等“鲜活”路径,运用好交心、动心、凝心、化心、合心等民间文化交流实践策略,定能突破文化隔阂的藩篱,达到聚同化异的彼岸。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如今的世界,文化更加多元,文明更加多样。我们要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文明发展大势,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促进世界各国相互理解与信任,夯实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充分证明,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人类文明才能不断发展繁荣。各种文明也只有在互学互鉴、互相对话中才能更新迭代、熠熠生辉。我们要在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前提下,推动不同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何欣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