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雁”领航助创业 促进村集体增收
本报记者 李权 张雷
8月15日下午,骄阳炙烤,热气升腾。与王庄村一路之隔的土地上,支起的大棚架子内,穿梭着十几个忙碌的身影。其中一名戴着草帽的汉子,正仔细检修一根根扎入土中的钢骨。
这是王庄村“两委”负责人胡远伟,正带领村“两委”成员和村民,在村集体流转土地上修建种植大棚,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作为乡村振兴“头雁”,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在村集体经济壮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谋划、引领、组织等主导作用。为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贾汪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各村(社区)“两委”负责人带头想点子、出实招,切实动起来、干起来,结合本村实际创业创收,通过强化自主经营、做足土地文章等举措,积极促进增收提效。
强化自主经营
郑庄村蒜易通5A智能仓,大棚内堆着黄灿灿的玉米,一辆铲车正不停地将玉米铲进院内的一辆辆货车里。郑庄村党支部书记在院外忙着记录过磅货车的数据。
“这是村‘两委’牵头新成立的农业合作社,为村民代收代销农副产品。”35岁的郑庄村党支部书记郑辉告诉记者,最近仅代收代销玉米一项就能获得2万到5万元的利润,后续还打算代收代销草莓、大蒜等。
郑辉说:“俺们村资源少,但有农谷大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的优势明显,还有大蒜、草莓等特色种植产业,所以村里牵头成立合作社代收代销农副产品,算是扬长避短吧。”
目前村干部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流转12亩土地带头引进和试种红颜草莓,能不能成功,效益好不好,先由村干部试水,“目前预计收入比较可观,而且等摸索成功了还能向村民推广。”郑辉信心满满地说,“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50多万元,今年的目标是70万元。”
据了解,目前园区9个区定经济相对薄弱村均成立了村办农业公司或合作社,充分发挥村干部人熟地熟及自身威望的优势,积极探索自主经营,村干部上阵带头干,围绕蒜种销售、大蒜代收及存储、玉米代收、草莓种植及代收等园区特色产业做文章,每村每年可增加收入10万—20万元。
做足土地文章
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贾汪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一些村子选择了另一种发展思路——做足土地文章,从地里“刨金”。
王庄村“两委”负责人胡远伟是一名退役军人,曾干过农业销售,也打拼出了自己的事业。为了建好种植大棚,他最近每天早上6点下地,忙碌到晚上8点,已经十来天没回过家。“这几个棚用的是之前的旧钢骨,修修还能用,目前正在开挖水沟,土质也在调整。那边几个棚都是新建的……”胡远伟说,“目前流转了22亩地,用来建大棚种植草莓等,今后还要发展草莓育苗等产业,对于未来的发展,我很有信心。”
豆宅村集体的流转土地上,草莓种植大棚已经初具雏形。豆宅村党支部书记耿庆林在大棚里忙着平整地垄,汗水已经浸湿了衣衫。
“目前正在平整地垄,安装滴灌系统。”耿庆林说, “这些大棚的塑料布都是我带大家一起铺的,这样能省下不少人工费呢。”对于村集体收入达到50万元的目标,耿庆林同样很有把握,“只要认定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肯定没问题!”
多措并举促增收
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村集体增收,贾汪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各村(社区)各显其能。
充分利用上级帮促资源。积极协调争取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瓦房村通过上级帮促资金及后方帮促单位扶持建设了标准化厂房一座,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8万元;桑元社区在后方单位的帮扶下建设了一座宾馆,不仅能够更好地服务草莓收购客商,每年也可为村集体增加10万元的收入;曹庄村、张庄社区利用上级帮促资金140万元入股企业,每年可收入14万元。
大力盘活利用闲置及低效资源资产。充分利用村里的资源资产,增加村集体收入。张埝村将闲置的小学校盘活出租每年增收8.6万元,村综合服务中心后面土地出租增收1万元;张庄社区整治土地出租增收4万元。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近年来,贾汪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坚持高质量发展,把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通过盘活农村资源、释放农业活力、促进集体增收,走好乡村振兴“共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