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脉 “苏”写大运河文化经济的幸福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运河足迹”,在迤逦千里的运河穿行,深挖大运河文化内涵,看她滋润神州、生生不息。
古运河汇入新时代,文脉长廊尽展新姿,这是属于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底气。运河文脉流光溢彩,汩汩清流贯穿古今,流淌了2500余年的历史奔腾而来,流经中国版图的8个省市、绵延3000多公里的浩浩荡荡,彰显了世界级文化遗产的广纳百川、融合共生。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是全国示范样板,运河百景交相辉映,屹立在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闪耀着“国”字号“运河之舟”的光芒、苏州河畔的“运河十景”续写着姑苏繁华、无锡环城古运河集中展示带风貌跃然纸上、徐州蔺家河坝的雄风呼啸而过、淮安大运河百里画廊徐徐展开……,文化地标将运河两岸的璀璨明珠串珠成链,这条饱含无数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玉带,成为古运河文化奔腾万里的“传承密码”。
行走的大运河,澎湃起人民的幸福浪潮,人民幸福路上簇拥着“流金淌银”的灏气。千百年来,运河水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黄金水道”运河江苏段充分发挥航道功能与条件优势,年货运量约为5亿吨、占全线运输的70%以上;“钻石航段”扬州邵伯船闸曾创造全国内河船闸当日通过量之最,航道经济为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节能降碳绿色发展赋能助力。“古有李冰都江堰,今有人民江都站”,江苏“江淮明珠”都江站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都江堰牵手江都站,保一江清水北上。江苏沿线地区致力于推进运河遗产保护工程、修复古城古镇、创新创排特色演艺、弘扬饮食和工艺类非遗,“苏”醒旅游热潮,仅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日均接待1.8万人、点击80万余次,姑苏繁华络绎不绝、彭城风华供不应求等旅游“热”,让当地市民吃上了“旅游饭”。悠悠流过千载的大运河牵动人民的幸福生活,运河经济是城市蝶变的“发展密码”。
桨声灯影里的运河,将运河故事讲给世界听,这是人民传播运河文化的勃勃志气。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运河不仅是历史的,更是人民的,历史时光里的舳舻千里与现实生活中的物阜民丰“相遇”,古老的大运河以可知、可感、可触的形态走进人们生活,一幅古今交汇、人水共生的美好画卷穿过手机屏幕与世界人民对话。融媒体的快速发展赋予了人们多样的学习途径与传播途径,运河儿女不再只是运河文化的传承者,也可以是运河文化的传播者、塑造者。弘扬大运河文化需要源源不断的运河正能量、运河好故事、运河好声音跨越山海、触达人心,从而实现从大运河的“文化”传播向“思想”传播和“价值”传播转变。听罢潮声听桨声,数字为桨、人水相融,这是传播运河故事的“流量密码”。
运河之韵,熠熠生辉,民族精神里顶天立地的大运河,正滋养着世代运河儿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保护好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上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筑牢中国之美的“根”与“魂”,唱响新时代运河文明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协奏曲”。(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