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旅游发展的“锦囊妙计”
8月10日新华社北京电题: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
漫步苏州古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评弹声声婉转雅致、余韵悠长;暑假期间安徽祁门的中国祁红科技博览园里充满好奇的青少年在这里了解有关祁门红茶生产、科研的故事,感受历史悠久的茶文化;长江读书节、长江三峡(巴东)纤夫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活动让长江文化深入走进百姓的生产生活,让人们更深刻感受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各地各有关部门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修炼文旅产业的“内功”,实现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旅游是一种体验经济,既要“悦目”,更应“赏心”。碧波荡漾,皓月当空,心中怀想的或许是历史、是故人、是乡愁,这是古今游人共通的情感纽带。实践证明,把“好风景”讲出“好故事”、把“好故事”做成“好产品”,越来越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的“杀手锏”。
如何修炼好文旅产业的“内功”,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里的一篇短文《发展旅游经济要坚持创新与继承相统一》,曾给出了三个“锦囊妙计”:要敢于“无中生有”,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大胆开发旅游项目,但“无中生有”不是简陋低俗地建几座庙宇,塑几个菩萨,甚至宣扬封建糟粕,搞迷信活动;要善于“移花接木”,借鉴国内外现代旅游发展经验和做法,大胆吸收世界人类的文明成果,但“移花接木”不是盲目生搬硬套地模仿别人的旅游项目,开办几个娱乐场所,甚至传播资产阶级的腐朽文化;要注重“推陈出新”,传承历史优秀文化,赋予时代发展内涵,但“推陈出新”不是胡乱“拆旧建新”,建几条假古街,造几座仿古楼,甚至用假古董破坏真古董,毁掉珍贵的文物。
文旅融合必须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城市化进程中,倘若不破除轻视、滥用历史文化资源的潜在导向,就易造成城市文化个性的埋没和文脉的断裂,甚至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游人来到一个地方,为的是感受当地的文化,品尝当地的美食,聆听当地的故事,刻意追求“遗世独立”的旅游景点无疑是本末倒置,唯有充分尊重历史、敬畏历史,顺着地方特色的肌理精雕细刻,才能开发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文化旅游精品。
文旅深度融合,应该在牢牢守护历史文脉的基础上,用好三个“锦囊妙计”,使历史文脉“换新衣”,游客感受“文化+旅游”不一样的魅力,重新拾起对“诗和远方”的向往。深入挖掘地域特色,不断探索新的业态、新的表达,抓人眼球的旅游项目,往往埋藏在日常生活之中。以往,几台大型实景演出、几条仿古步行街、几个古装拍摄点就能吸引不少游客。在当今更加注重旅游品质的消费群体面前,必须聚焦“小而精”的文化体验,让游客漫步于城市乡村之中,就能时不时驻足欣赏,感受到扑面而来、触手可及的文化。只有给古老文明植入现代的、年轻人喜欢的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俘获更多游客的心。文化旅游的体验感和在场感,通过传统工艺、传统技艺、传统民俗、传统戏曲等形式呈现和传递,“老手艺”在创新创意的碰撞下也能熠熠生辉。文旅经济一定能激发出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能。(辛正平)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