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扛起『徐州县域工业领头羊』责任担当
本报记者 王海春 陈小凡
刚刚闭幕的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吹响了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的嘹亮号角。新征程上,新沂将如何在“走在前、做示范”中展现更大担当、作出更大贡献?8月7日,新沂市委书记陈堂清接受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与徐州广电传媒集团记者联合专访。
记者: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近年来已有4个百亿级、6个50亿级项目落地新沂。新沂也提出,要当好徐州县域工业领头羊。那么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数据已经陆续出炉,新沂取得了一份怎样的成绩单?
陈堂清:今年以来,在徐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新沂锚定全年目标任务,以“开年就是开工、开工就要实干”的精神状态,知重负重、真抓实干,满弓发力拼经济、扩需求、稳增长,交出了经济“景气指数”向好、产业“发展指数”提升、城乡“宜居指数”优化、民生“幸福指数”攀高的提气答卷。特别是,坚持大抓产业、重抓制造业,新凤鸣、韩国晓星碳纤维、中清光伏、科隆新能源等一批体量大、形态优的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压茬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在重大项目有力支撑下,上半年,新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8.5亿元,增长9.8%;固定资产投资266.3亿元,增长8.6%,其中工业投资192.7亿元,增长11.2%;工业应税销售收入432.3亿元,增长37.9%;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95元,增长6.3%,顺利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
记者: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明确了下半年工作的任务书、路线图,新沂将如何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将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陈堂清:新沂将认真贯彻徐州市委全会精神,紧扣建设“一支点一门户一中心”“徐州县域工业领头羊”目标定位,聚焦“发展质效提升年”工作主题,大力提升产业、城乡、民生三大发展质效,敢为善为、务实落实,争创更多“第一”“唯一”,勇当全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一是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字当头、“进”上发力,更加注重扩大总需求、更加关注经营主体运行,拿出“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把“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的责任担当好,切实以一域之发展为全局增光添彩。
二是奋力干出“徐州县域工业领头羊”地位。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抓牢招商引资“生命线”,扭住项目建设“牛鼻子”,擦亮营商环境“金招牌”,确保下半年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累计入库16个以上,新凤鸣长丝、伟业工业铝型材、无铬鞣、水性超纤二期等重大产业项目年底前全面达产,力争全年工业应税销售突破1000亿元。
三是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扎实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全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构建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记者:全会提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在江苏“走在前、做示范”中展现徐州担当、作出徐州贡献。作为徐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板块、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新沂下一步的定位和目标是什么?如何为全市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陈堂清:新沂将聚焦徐州市委部署,始终把“争第一、创唯一”作为追求,突破既往、超越自我,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做到“五个走在前列”,为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作出更大贡献。
在产业发展上“走在前列”。聚焦“4+4”先进制造业体系,在产业集聚、企业培育、创新赋能、园区贡献等方面攻坚突破,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让“徐州县域工业领头羊”成为显著标志。强化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打造区域产业创新中心。推动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攀升,生态旅游、城市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不断繁荣城市经济。
在乡村振兴上“走在前列”。积极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先进经验做法,逐步形成“百村向未来、千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生动局面。继续把公共设施配套的重点放在农村,持续推动水电路气房、网络电商、快递物流等公共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高质量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医共体、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
在绿色发展上“走在前列”。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不断厚植山水新沂、森林新沂美丽底色。树立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产业,实现环境指数与产业指标“双提升”。
在基层治理上“走在前列”。优化完善“五治融合”社会治理体系,加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深入开展法治新沂、平安新沂、诚信新沂建设,深化践行“四个万家”促进“四个建设”活动,在构建精准高效的现代化治理格局上做示范。
在民生保障上“走在前列”。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根本目的,聚焦民生“七有”,切实办好民生实事,力争公共服务优质供给水平走在苏北县域前列,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