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的夜空为啥“亮”
本报记者 李宁 刘作霖 通讯员 吴雯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扎实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市不少地方依托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创新利用晚间时段开展形式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因地制宜推出戏曲演出、纳凉晚会等,让文明新风浸润群众心灵,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今日起,本报推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实践‘夜模式’”专题报道,报道我市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晚间文明实践活动情况,推动这项活动长流水、不断线,让群众乐于参与、成为主角。
8月3日晚,睢宁县沙集镇的夜空格外闪亮。
夜幕下,沙集镇的居民们呼朋唤友三三两两聚集到了马云大道。吸引他们的,是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睢宁县移风易俗专题展演。
音乐快板《移风易俗树新风》节奏明快,宣讲睢宁《文明新风尚十条》;小品《退彩礼》诙谐逗趣,劝导人们莫把婚姻明码标价;柳琴弹唱《文明风尚润睢宁》婉转悠扬,提倡社会进步家庭和谐……台上演得精彩,台下看得专注。
“现在这十里八村,就因为这彩礼的事,有多少婚事结不成,有多少好事变坏事,又有多少亲家变冤家。”小品《退彩礼》中的一句台词,让观众感慨良多。
沙集镇东风社区居民沈计莲穿着一身旗袍,她放弃了每晚例行的广场舞,和姐妹们一起骑着电动车来看演出,“前段时间大女儿刚订婚,我们商量,应该量力而行,不能图面子把生活折腾倒退。”
“用睢宁本地方言演出的节目通俗易懂,巧妙地融入移风易俗新理念,通过快板、苏北大鼓、柳琴戏等具有本土特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方式展现《睢宁县文明新风尚十条》,弘扬‘厚养薄葬’‘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文明新风。”睢宁县文明办副主任孙昕新告诉记者,这些节目让广大市民在欣赏精彩演出的同时,对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的危害感同身受,共同弘扬新风正气。
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睢宁县把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自6月下旬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移风易俗专场展演活动,截至8月6日,已演出9场,观众2万余人,既丰富了乡村夜生活,也点亮了睢宁的夜空。
专题展演“搭台”,文明宣传“唱戏”,倡导家庭美德、涵养好家风、传承好家教——
县移风易俗文明志愿者已制作3期“成风‘话’俗”系列节目,在演出现场通过大屏幕播放,对“拱门”“彩礼”“婚闹”等进行讲解宣传;
各村文明劝导志愿服务队在演出的间隙向群众发布“拒绝高额彩礼 减轻人情负担”“拒绝升学宴谢师宴”“文明祭扫”等倡议书;
民俗专家、乡贤等加入志愿者,成立移风易俗特色宣讲团,广泛宣传宣讲《睢宁县文明新风尚十条》《村规民约》《居民公约》。
专题展演“搭台”,职能部门合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100米”——
结合“三下乡”活动,各单位志愿服务队为群众带来反诈宣传、科技宣传,并开展义诊服务,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员等成为重点服务对象,进一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古邳镇以“我们的节日·端午”活动契机,依托下邳怀中抱子扇非遗文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现场开展体验非遗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专题展演“搭台”,文明典型亮相,让群众学有榜样、行有示范——
双沟镇把“十佳文明户”“十佳文明家庭”颁奖晚会搬到了移风易俗专题展演现场,展示他们向上向善、互爱互助的光荣形象。
梁集镇在展演现场开展“好人故事会‘声’入人心”活动,“面对面”“点对点”宣讲好人好事;
桃园镇结合未成年人保护,以新时代好少年为典型,开展“护苗·爱苗”活动,从学生阶段树立移风易俗意识。
当下的睢宁,文明内涵愈加丰富。以文明城市创建引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以《睢宁县文明新风尚十条》为行为准则,以连续20场移风易俗展演为舞台,文明新风逐渐浸润群众心灵,文明风尚渐成睢宁人的一种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