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重读红色家书迎八一

2023-08-01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3-08-01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张瑾

“亲爱的弟弟妹妹:我现在以极愉快的心情给你们写这一封信……读书要像细雨一样,一点一滴的浸入。”“未报此恩反而离家,是我之罪过也。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7月27日,徐州市档案馆,数十位青少年深情诵读红色家书,以此迎接八一建军节的到来。这一天,还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

在诵读中汲取奋进力量

为了向革命先烈致敬,将爱国主义植根新时代青少年心中,徐州市档案馆和市星火慈善义工服务中心联合,举办了此次“尺牍寄家国 薪火永相传——红色书信诵读会”主题夏令营活动。此次活动吸引了我市16所学校的大中小学生志愿者和义工及其家长40余人参加。

徐州市档案馆精心选取了徐州地方党团组织创建者吴亚鲁、徐州籍优秀儿女潘琰、沛县籍“刘老庄连”指导员李云鹏、淮海战役“特等爆破英雄”彭治家4位英雄的红色书信作为诵读底本,通过沉浸式诵读追述红色故事,缅怀革命先烈,以青春之歌传承薪火,接续奋斗。

同学们以独诵、领诵、齐诵、分诵等多种形式,声情并茂地诵读了一封封感人至深的家书,整场活动在众人“少年强,则中国强,吾辈当自强”的振臂齐呼声中推向高潮。诵读会结束后,市档案馆向星火公益童书馆赠送了《徐州百年大事记》《徐州抗战画史》等书籍,引领大家参观了《长三角红色档案珍品展》和《彭城印记——珍贵档案史料展览》。

“红色教育,薪火相传。走进档案馆、走近红色档案,拓宽了孩子们思政教学社会实践渠道。”市星火慈善义工服务中心领队戴丽仪表示,“小义工们通过多种角色的红色诵读,深切感受革命烈士的伟大精神,激励他们奋发图强。”

潘琰散文诗《怀念》的领诵者、十三中学生彭嘉怡说:“从幕后的练习到台前的诵读,是我难忘的成长经历。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要向英雄们学习。”

“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陪女儿参加这次活动,受益匪浅。”刘馨忆的妈妈、星火义工解春玲感慨,“从红色书信中体悟先烈的初心,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就读于南京财经大学的魏子程利用暑期回乡之机参加活动并诵读了吴亚鲁书信。他说:“吴亚鲁的事迹让我无比感动。那是一段峥嵘岁月,也是一段热血岁月,从诵读中可以汲取奋进的力量。”

在书信中感受革命情怀

吴亚鲁(1898—1939),原名吴肃,江苏南通人,徐州早期党团组织的创建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担任徐州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书记部主任。1939年6月12日在湖南“平江惨案”中壮烈牺牲,时年41岁。2009年,吴亚鲁入选“5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江苏英雄模范人物”。

1924年6月1日,徐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户部山召开成立大会,选举吴亚鲁等6人为委员,徐州因此成为继南京之后,江苏省第二个建团的城市。团组织成立后,吴亚鲁心系组织成长,给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写信,报告徐州概况,并请求派干部协助工作。以下节选吴肃(吴亚鲁)于1924年7月13日致SY中央诸同志的信(SY是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缩写):

“在徐州境内,农工的生活是很苦的,教育界是沉闷而幽暗的,政治上是武人独霸的。在这种地方,当然有结合团体,加力运动之必要。我们想,要运动得有效果,当然须有一个好团体。要一个好团(体),当然要有良好的指导人与良好的分子。S.Y.是筑基础于农工上面的。这种团体须有特别的良好的指导人。在徐州要造就良好的指导人,第一步当在力谋徐州中学之改造。要谋此校之改造,须使该校聘一相当的人主持一部分校务或任教务主任之职。”

潘琰(1915—1945),江苏徐州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昆明“一二·一”运动四烈士之一,1943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参与进步学生活动。1945年12月1日,潘琰所在师范学院遭军统特务袭击,中弹后仍抢救同学,后因伤势过重不治牺牲,时年30岁。1946年,潘琰骨灰被运回徐州安葬。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民族危亡之际,22岁的潘琰毅然中断在江苏省立徐州女子师范学校的学习生活,报名参加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1939年春,潘琰考入湖北省立建始女子师范学校,同年夏,潘琰加入中国共产党。

潘琰特别关心弟弟妹妹们的学习生活,以下节选她在1943年10月28日写给弟弟妹妹的信:

亲爱的弟弟妹妹:

我现在以极愉快的心情给你们写这一封信……

读书要像细雨一样,一点一滴的浸入。这绝不是像今天读,明天不读,考试的时候开夜车,考过了就把书一丢,这样永远也得不到什么。

首先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只要有闲暇,就要看书。这个我可以告诉你,我们这儿就是这样的。在早上等吃豆浆的时候,多少人随身都带了一点书或报纸、杂志,豆浆没有好,都低了头在看书。下了课,坐在草地晒太阳也在看书。总之,只要有了空就看书。然而这绝不是有人督促或者为了考试。这看书都是出于自心的。虽然说是一分一秒的时间,这若干的一分一秒,聚集起来也实在可观了!

至于说到看什么书,我以为课内的书要看,课外的书也要看,报纸杂志也要看,不过看的时候要多想,不要莫名其妙的看过去就算了,最好做笔记。现在就试试看,待我们见面了再细谈。

李云鹏(1920—1943),原名李亚光,江苏沛县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李云鹏随军南下,加入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担任连政治指导员。1943年3月17日晚,四连在淮阴县刘老庄与敌军展开激烈战斗,李云鹏与全连81名指战员全部牺牲,李云鹏时年23岁。2009年,刘老庄连以连队身份入选全国“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中只有17位留下姓名,其中,指导员李云鹏来自沛县,他是八十二烈士中唯一留下书信和照片的人。李云鹏牺牲一年后,家人才知道他牺牲的消息。李云鹏1941年和1943年寄给家人两封书信,目前由沛县档案馆收藏。

李云鹏在1941年7月4日给父母的家书中,向家人报平安,倾诉对亲人的思念,充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他对抗战必胜的信心。

父母亲大人大鉴:

自儿离家已经年余,记得曾在本年四月间,于泗县郑集寄家信一封,不知大人收到否?回音否?如家音回报,可惜我也不能等收了。我已离开此地转入本省淮阴了,以致家音不能等收,儿异常为念。不知大人身体近来健康否?不知家中生活情形和收成怎样?更不知当地情形如何?儿在外甚为惦念之。儿在外身体很好,生活也很好,而现在的我比从前粗壮而高大了,请大人不要为念。儿还在这里工作,工作也非常忙碌,可是为了——所以我之工作精神也非常兴奋。此信致家不过慰问而已。因现无一定的地址,儿现在心目中所最挂念者,以我年老悲慈之祖母,儿离家时,祖母曾染重疾,不知大人的病痊愈了否?身体健康否?不知祖母饮食起居怎样?儿心中非常挂念。希二大人将我之情讲给他(她)听,以免大人之悬念。这次离家,未报此恩反而离家,是我之罪过也。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儿现已将“亚光”改为“云鹏”,请父之指教之。现因时间之短促,不能再叙。并祝各位叔父母的身体安康!各位小弟弟好吗?侄在外甚为挂念。

待问外祖母大人:现在她老人家的身体好吗?生活好吗?我在外生活、身体都很好,请老大人切勿挂念为盼。

身体安康

儿云鹏上

7月4日

彭治家(1928—1948),又名其寿。1946年,他被抓壮丁随国民党军开往汤阴县驻防,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汤阴时,被编入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九旅二十六团工兵连。1948年11月15日,彭治家所在的爆破连担任攻打宿县(今安徽宿州)西关城堡的任务。彭治家托起炸药包,将城堡两丈多高的城墙炸开一个大缺口,自己英勇献身,时年20岁,后被追授为“特等爆破英雄”“特等功臣”。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淮海战役纪念馆的展柜里,展示着彭治家于1948年牺牲前三个月给父亲报平安的信,字迹虽已模糊不清,但情真意长,是淮海战役纪念馆中一份珍贵档案。

父亲大人:

无意中接到大人来函,知悉一切,无限欢喜也感到雀跃兴奋,可喜至之极。父亲身体如何?我非常想念!公私如意,一切请勿远念。家中一切生活能够维持吗?情形比以前如何?下次写信可将家中一切情形告诉我,我们现在已是休整,行动也无定。

顺祝

金安

男 彭治家 叩

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