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有项目 增收有门路
|
本报记者 李权 张雷 通讯员 祝玉茹 李丹阳
7月22日一大早,贾汪区青山泉镇王集村村民蒋小荣带着孩子来到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安顿好孩子在暑期课堂里上课后,便一头扎进了“家门口”就业工作室干活。“没想到自己能在家门口就业,孩子还能上免费的暑期班,真好!”蒋小荣说,她之前一直在家里带孩子,后来通过村里的就业服务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实现赚钱带娃两不误。
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今年以来,青山泉镇聚焦就业困难人员的急难愁盼,推进“家门口”就业服务与持续深化落实社会文明程度和治理效能双提升行动紧密结合,因地制宜,深挖本地中小微企业灵活用工信息,鼓励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努力实现致富有项目、增收有门路,托起稳稳的幸福。
就业、顾家、务农“三不误”
在青山泉镇花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家门口”就业工作室内,十多名村民正在加工手工美甲。今年41岁的解玲是这里的一名员工,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今年4月份,她就来到这里就业,如今已经可以熟练快速地做好一套手工美甲。“我之前在外地打工,因为家里孩子需要照顾,不能出去打工了。如今,这份‘家门口’的活不仅增加了收入,还不耽误照顾孩子,心里特别踏实。”解玲说。
据了解,今年4月,花庄村“两委”成员在日常走访村内企业过程中,了解到一家美甲企业订单量大,有大量用工需求。村“两委”班子讨论后,决定在村内搞代加工,帮助村民拿原料、送货,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增收,村里设立了‘家门口’就业服务项目,免费帮助村民学习新的就业本领、培训就业技能、提供就业岗位。”青山泉镇花庄村党总支书记钟义盟介绍,依托本地特色产业及互联网+直播等多种模式,让广大村民不仅能找到合适岗位、快速上手,还能做到就业、顾家、务农“三不误”。
与此同时,在花庄村的示范带动下,周边村的许多村民也都到这里学习。如今,该村不仅有美甲半成品再加工,还有手工美甲服务,村民在就业的同时,提高家庭收入,促进了增收,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也逐渐提升。
探索基层服务新路径
贴近群众需求,在服务群众中凝聚、引领群众。在王集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为村民提供“家门口”就业服务、政策咨询、手工培训、农产品直播、就业登记和零工招聘等,同时为群众提供更多“家门口”就业的岗位信息,赢得了村民们的称赞。
然而在这之前,村里的一部分30岁至45岁“宝妈”和中老年人的就业问题一直是该村党支部书记、镇人大代表张永民的心头事。“如何稳定和扩大群众就业岗位,让群众在家门口端稳就业‘饭碗’,感觉身上的担子很重。”张永民说,“群众期盼的,就是我们要干的,在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积极履行人大代表的社会责任,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工作,走出去联系厂家、实地考察零散手工活,切切实实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据介绍,目前,王集村为群众提供“小美甲、穿手链、组装瓶盖”等就业项目,带动了本村和周边村民灵活就业。“下一步,王集村将进一步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作用,优化平台服务功能,促进群众就近就业,用行动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张永民说。
如今,像花庄村、王集村一样,青山泉镇“家门口”就业服务面持续扩大,已带动村民就业300多人。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推进‘家门口’就业是贯彻落实区委持续深化落实社会文明程度和治理效能双提升行动的具体举措,进一步推动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走深走实。”青山泉镇党委书记张健表示,将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锻造一支政治过硬、信念坚定、果敢担当的就业服务队伍,把“家门口”就业工作室打造成一个多方参与、覆盖面广、功能全面的暖心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