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布局产业 构建特色体系
本报记者 龚严巍
丰县是全国最大的新能源电动三轮车产业基地,其产量约占国内60%的整车、70%的配件和95%的电机市场份额,素有“世界三轮看中国,中国三轮看丰县”的美誉。目前,丰县全县拥有新能源车辆和配件生产企业400余家,中小微企业320家,年产整车500万辆,已形成了集整车生产、零部件配套、研发创新、销售服务、物流运输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电动三轮车产业链。
去年9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首批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区域试点名单,丰县新能源车辆及配件产业入选,成为全国9个试点之一,也是苏北唯一的试点。
自区域试点认证提升行动开展以来,丰县围绕新能源车辆和配件产业发展实际需求,融合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与产业链质量“双提升”,重点抓新能源车辆及配件产业链。在巩固传统农用电动三轮车优势的基础上,延伸发展特种车辆和微型低速纯电动车,前瞻布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形成中低端细分领域市场规模领先、高端领域融入新能源汽车配套体系,打造高低搭配产品分布层次,加快构建“1+ 4+N”特色新能源车辆产业体系。
丰县县委、县政府将质量提升工作纳入县“十四五”发展规划,成立质量提升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门工作机构,制定支持政策措施,出台资金奖励政策,先后印发出台了《丰县新能源车辆及配件产业“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工作方案》《丰县县长质量奖评定管理办法》等,为全面推进质量提升行动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支撑。
丰县强化技术服务指导,根据企业的不同提升需求,积极探索第三方机构精准帮扶新模式,分类分级进行技术帮扶。中检徐州公司作为第三方技术支撑单位,为区域试点企业提供标准认证、检验计量、品牌建设、人才培训、智改数转等全方位支持,实现一站式服务。该县加快与天津摩检所对接,提档升级丰县检验中心能力,为全县以及周边企业提供专业化、本地化、便利化的检验检测服务,为产业主要区域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提供产品质量检验保障。同时,开展技能培训,举办首席质量官、企业自评师、实验室检验人员培训20余次,培训各类质量人员300余人次,减免产品质量检验费16万元。
在组织专家团队为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辅导服务的基础上,该县探索形成了“361工作法”。实施“三大工作策略”,针对质量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以品牌建设引领质量提升为重点;针对质量管理基础不牢的企业,以夯实质量管理基础为重点;针对尚未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企业,以导入质量管理体系为重点。确定“六个提升方向”,包括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提升人员专业水平、提升生产数字化水平、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提升能源管控水平、提升标准化水平。执行“一套工作规范”,即徐州市地方标准《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工作规范》,开展提升工作。
丰县建立“链长引领、产业联动、协同提升”的产业链质量管理模式,通过集中资源,重点提升电动机、控制器两大核心产业链,以产业链龙头作为“链长”,树立链长质量标杆,形成质量引领力,联动上下游产业链。推行首席质量官、卓越绩效、精益生产等质量管理方法,实施“1+N”企业认证方案,基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融合供应链、绿色、低碳、服务等相关认证活动,促进产业链价值提升,做大做强新能源核心零部件配件区,推动产业升级。
目前,丰县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区域试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组建了“3+N”课题组,以生产过程质量管控、核心零部件加工装配工艺、基层干部管理能力“三大提升”核心课题作为重点攻关对象,6个案例入选省、市局优秀案例。推动宗申、五羊、南普、科亚等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10个。参与编制全国首个《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工作规范》地方标准,发挥了区域试点对全省乃至全国小微企业质量认证提升的标准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通过试点,丰县推动区域整个新能源产业质量提升。丰县市场监管局指导企业注册商标1000余件,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项,4家企业获“江苏精品”荣誉。质量体系证书获证率同比增长20%,产品质量问题达到“零遗漏”,形成质量改进闭环,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由90%提升至98%,整车交付合格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