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加强耕地保护,产出更多中国粮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20日下午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实施一系列硬措施,守住了耕地红线,初步遏制了耕地总量持续下滑趋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耕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发力。各地在严格制度的同时,结合地方实际,让耕地保护进入常态化。运用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实地巡查等方式动态监测耕地变化情况,并及时分析评估、分类处置,耕地“非粮化”监管进入日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各地探索建立耕地保护激励机制,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采取措施守住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田生态,守好用好每一寸耕地,汇聚了耕地保护的强大合力。
如何管好用好耕地,始终是一个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此次会议指出,在保护原有的耕地基础上,对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在积极种植粮食作物的同时,一些地方坚持大食物观理念,在盐碱度较高不适宜种粮的地方积极拓展其他适宜作物,最大限度发挥盐碱地土壤污染小、利用潜力大等优势,整合规模,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土地利用率。各地政府在注重耕地发展的同时,更要扎实做好调研,综合运用政策、市场、科技等手段处理好耕地保护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致富增收的关系,让耕地产业成为群众的致富金钥匙。
切实加强耕地保护,要让“中国饭碗”更多地装“中国粮”,既要保耕地数量,更要提耕地质量。从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智能田”、“高产田”,到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等,多个角度出发,让希望的田野长出更多“希望”,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群众民生福祉、事关千秋复兴伟业。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时刻拉紧国家粮食安全之弦,推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孙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