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一天天变美,心里别提多敞亮”
本报记者 宋新 段昱 实习生 张雪纯
“现在的坝山公寓不仅看着顺心,住着更舒心!”7月12日上午,雨后初晴,记者来到云龙区黄山街道梅园社区坝山公寓小区,历时两年多的改造后,这个房龄已近20年的老旧小区正焕发着新机,老街坊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拉家常,纷纷为小区变化点赞。
在坝山公寓门口,崭新的智能道闸系统,引导车辆有序进出小区。再往里走,粉刷一新的墙面、规范有序的停车位、提档升级的充电桩车棚……坝山公寓改出了新面貌,居民的生活品质也随之提高。
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深入推进老旧小区整治,黄山街道和梅园社区积极探索“一核四有”独特做法:“一核”即党建引领老旧小区“内生式”发展;“四有”即有民意——推动楼栋单元长制度,有队伍——成立睦邻志愿服务队,有平台——召开协商民主议事会,有举措——设立志愿者积分兑换机制。通过融合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基层治理,让老旧小区颜值实现“逆生长”,也让居民的幸福生活“增温加码”。
老旧小区绽新颜 街坊更有归属感
坝山公寓大门前的竹林,经一场夏雨洗礼后,愈发清幽葱茏。
“咔嚓……”今年73岁的张献银和几个身穿红马甲的党员志愿者,正弯腰卖力修剪着竹子,在保证小区行人、车辆安全通行的同时,也扮靓了环境。
作为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一份子,张献银的志愿服务工作越干越起劲,“看着小区一天天变美,我们这些老党员心里别提多敞亮了。”
然而,这个小区在两年多前还是另一番模样。
“坝山公寓建于2003年,共有4栋13个单元,居住户数161户。在小区整治之前,车辆无序停放曾多次引发居民矛盾。此外,小区监控虚设、下雨积水、飞线屡禁不止等现象突出。”梅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全莲介绍,曾经的坝山公寓有着很多老旧小区的通病。
街道、社区探索党建引领老旧小区“内生式”发展的关键,是以自筹资金为主,实现小区可持续发展。为把困扰群众的“烦心事”变成“暖心事”,动员居民成为小区改造的主角,社区多次召开协商民主议事会,倾听居民建议,列明问题清单。一条条意见,一个个落实,小区的环境、安全等大大提升。
门卫张师傅坐在保安室里,看着小区新装监控传来的清晰画面,喜笑颜开:“现在小区监控死角都装上了摄像头,新装的道闸系统也解决了长久以来的停车难题,小区治理越来越规范了。”
同时,社区推动建立楼栋单元长制度,由每个楼栋推选出一位楼长,再由楼长组织推选单元长,全力配合社区工作;社区党委和区级包挂单位、街道包挂科室党员、小区党员志愿者、群众等一起开展卫生环境整治,让老小区改造更有人情味,让老街坊更有家的归属感。
激发自治热情 共建美丽家园
老旧小区改造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老旧小区要建好、改好,更要管好。
行走在坝山公寓的各单元楼,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让人眼前一亮。这都要得益于社区不断激发居民自治热情,共建美丽家园的举措。
“小区面积不大,党员老干部志愿者参与度高,居民要求小区自治的呼声也高。”李全莲介绍,为推进小区长效治理,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坝山公寓于2021年成立睦邻志愿服务队,由小区各楼栋单元长推选出党员为骨干,居民积极参与形成自治组织,成员50余名,秉持“小区事情大家商量办”的原则,积极开展小区环境治理、矛盾调处、邻里互助等各类志愿服务。
同时,社区设立志愿者积分兑换机制,志愿者每次参加志愿活动,积分手册累计积分,一年两次兑换生活用品,鼓励居民由社区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长效管理的参与者,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参与志愿服务,让咱小区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幸福,还能兑换生活用品,这招真不错!”70岁的小区居民王新华竖起大拇指。作为小区有名的“热心肠”,他平时没事就在小区里溜达,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小区长效治理。展望小区未来,王新华说:“希望人人都能参与社区事务,邻里和谐融洽、守望相助,共同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
共建共治共享,勾勒出百姓幸福安居远景。在坝山公寓这个老小区里,街道、社区、居民将继续共同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法子,摸索让居民温馨幸福、乐享生活的新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