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集聚澎湃动能

2023-07-09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燕原斌
2023-07-09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万邦医药工作人员检查产品情况。受访人供图

本报记者 李悦悦

■编者按

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考察,希望江苏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

总书记的殷切期许、关怀厚爱,让全市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汇聚起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的磅礴力量,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


走进江苏淮海科技城,一座座极具现代感的楼宇错落有致,网易(徐州)联合创新中心、赛孚瑞科、中工创智等诸多创新企业均坐落于此。空气中不时飘来咖啡香气,几位创业者正在“3W COFFICE”创客空间的创业咖啡区,就着香浓的咖啡,畅谈创新点子。

对于要打造“科创之芯”的江苏淮海科技城来说,创新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创新到底有多重要?

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从徐州来看,“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正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徐州答案。

“着力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平台是科创企业、创新成果“大显身手”的舞台。

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强调“着力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这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紫金山实验室,进一步凸显了创新平台对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6日考察紫金山实验室时强调,‘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颠覆性技术随时可能出现,要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下功勋’,这为我们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主任、深地工程智能建造与健康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党委书记李晓昭说。

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是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深地领域国家科技战略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也是我市加快建设区域科创中心的重要载体。目前,实验室作为牵头单位或参与单位,已承担了一批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与华为、中煤(天津)等头部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各种方式招引包括院士在内的各类人才100余人。

云龙湖实验室建设的稳步推进,折射出徐州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的竞逐之路。

近年来,徐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打造“1+3+100”科研平台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

——在重点领域提前布局,云龙湖实验室被列入江苏省重大基础设施预研;

——实现创新中心协调发展,建设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细胞治疗药物研究所;支持徐工集团整合平台资源,重构“1+6”研发体系布局……

——促进研发机构持续创新,2021—2022年,全市获批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家、省级院士工作站3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2家。

创新资源要素加速向重大创新平台汇聚,在创新驱动的竞赛中,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这进一步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增强了企业的创新动力。”在江苏万邦生化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吴世斌看来,企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创新是必由之路,而对于创新来说,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缺一不可。

“徐州大力培育‘343’创新产业集群,出台项目资助金、人才补贴、大学生见习补贴等政策,都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和重要支撑。”吴世斌介绍,目前,万邦医药拥有约500人的专职研发队伍,其中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约占50%,年均申请国家专利50余项,每年有数个新产品上市。正是因为技术、人才等要素支撑,万邦医药实现了从仿创结合到创仿结合的跨越。

科技创新是实现发展“弯道超车”的助推器,也是提升产业能级的“命门”。

让创新的种子长成产业的“参天大树”,徐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培育全市“343”创新产业集群,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徐转移转化。

出台《徐州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徐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发放“苏科贷”“高企贷”;发布“就业促进十大行动”、“555”引才工程……一个个创新要素的持续供给,让创新“基因”加速融入企业“血脉”,引领企业跑入发展“新赛道”。

2022年,徐州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4家,6家企业入围全省制造业百强。

“创新”转化为企业谋发展的强劲增量,一幅发展质量大幅提升、内生动力大幅增强的企业创新画卷展现于彭城大地。

“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作为十三分之一,这也是徐州的重要任务。

去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我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从示范区建设“路径”来看,无论是大力推进生态修复与低碳绿色开发、产业转型与竞争力攀升、就业保障与结构优化、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提升四大行动,还是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等18项工程,都体现出徐州对于引领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潘安湖采煤塌陷区创新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恢复再造“四位一体”修复模式,变“包袱”为财富;市区雨污分流工程全面完成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任务;实施棚户区改造、打造标准化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理念创新等“创新因子”改变了“徐州颜色”,提升了“徐州温度”。

从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来看,针对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能力不强的突出问题,徐州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四大工程,为科技赋能产业和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布局提供示范。

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已初步搭建了四大平台框架体系,攻克关键技术1项,破解3项技术发展难题,开发2套国际领先的救援装备;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年内建成专业研究院4家;淮海科技城创智科技园一期已开园运营,淮海科创基地已竣工启用……各创新中心、服务平台均稳步建设,为双创人才集聚和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徐州将“创新驱动”基因灌注到干事创业的行动之中,以更足的底气、更猛的发展势头,为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增添璀璨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