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在“产改”大潮中奋楫笃行

2023-07-02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燕原斌
2023-07-02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段小凡

翻开徐州经开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发展图谱,技能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成为高频词。经过5年多的深入推进,徐州经开区培育“产改”试点企业53家,覆盖产业工人约11万人,累计培养技能人才2万余人次……

徐州经开区用五年时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产改”答卷。

五年来,徐州经开区推动了“产改”工作“六大体系”建设,坚持把“五有、四推、三覆盖”作为“产改”工作的着力点,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务实举措、注重激励引导,让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通过技能红利,迅速成长为技能人才,为徐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底气。

思想引领 永葆产业工人先进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我们产业工人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升技能素质……”6月30日上午8点,在江苏万邦生化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通过“万邦之声”,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

作为徐州市首批产教融合试点企业,自去年以来,万邦医药集团以“万邦之声”为主阵地,定期组织工人开展红色教育、质量教育和安全教育。“我们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思想学习,让企业职工在红色教育中悟思想、办实事。”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徐州经开区自觉承担起引导广大职工听党话跟党走的职责使命。在车间班组设立“党员标兵岗”“劳模示范岗”,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礼赞新时代 追梦复兴路”职工教育;积极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创新成立“经开区新时期产业工人讲习所”;大力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思政教师进企业”活动;在思想淬炼中汇聚起产业工人队伍奋进新征程的合力。

同时,在产业工人队伍中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思想教育,结合恒久集团的百年工运史,把红色工运精神与现代工会工作相结合。在车间设置党员先锋岗、劳模示范岗、工匠标兵岗等特色岗位,充分发挥党员和劳动模范的带头作用;在车间内、职工休息区、职工活动室设置红色精神宣传角,将百年工运精神与党的艰苦奋斗精神相结合,在有效服务中提高工会组织凝聚力、思想引领力。

2022年以来,经开区先后有1家单位获评省级“三创争两提升”活动示范单位,3家单位获评市级“示范性党工服务中心”,广大产业工人进一步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

产教融合

赋能产业工人成长

“产改”工作要做好,关键在于能否调动产业工人积极性,能否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对此,徐州经开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通过坚持产教融合与技术创新相结合;技能培训与素质提升相结合等举措培养出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凤凰湾电子信息产业园坚持完善产业工人培训平台,建立园区职工学校,完善晋升评级制度,注重招才引智,打通职业晋升通道,拓宽产业工人成长路径,让产业工人在劳动中体现人生价值。

江苏天宝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打破用工性质界限,劳务工参与一线班组长晋升,如果晋升就将转成合同工。技术员岗位也向劳务派遣工开放,工作表现好、技术能力强的劳务派遣工都有机会。

放眼经开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只是其培养更多有技能、有发展、有地位的高技能产业工人的举措之一。与此同时,其他一项项提升技能的举措也陆续推出,改变悄然而至。

在以赛促学练技能方面,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政企校三方合作机制,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实施以工代训、岗位技能提升、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培训项目。目前,全区累计培养技能人才2万余人次。广泛开展“匠心筑梦”“建功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等各类劳动技能竞赛30场,覆盖产业工人2.8万人次。

在以提升创新能级增强转型突破动能方面,经开区积极探索劳模(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职工创客群集群化发展新路径,领衔成立生物医药和大健康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开发“金点子工程”、建造“创新孵化器”,鼓励高技能人才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工艺革新等方面奋发作为。去年以来,8家企业赢得“中国专利奖”1项金奖、8项优秀奖,7家企业入选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库。

随着一系列人才培养措施的落地实施,经开区技能人才量质齐升。目前,全区累计培养技能人才2万余人次,为徐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职工为本

提升产业工人地位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已实施5年多。对于一线产业工人而言,无论是经济待遇、社会地位,还是政策支持,都是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满满的5年!”说起“产改”带来的变化,青岛啤酒(徐州)彭城有限公司的李洪顺感触颇深。

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过程中,青岛啤酒(徐州)公司顶层设计创新奖惩机制、保障机制,将创新成果与员工团队利益直接挂钩,以个人能力和业绩表现为依据,建立“外具竞争力,内具公平性”的薪酬分配制度,提高创新影响力。

青岛啤酒(徐州)公司激励职工创新的措施出台后,李洪顺大力开展项目研发创新,实现了精神和物质的双丰收。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来,感受到变化的远不止李洪顺一个人。

在产改过程中,经开区始终坚持产业工人主体地位,通过建立提升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工作体系、健全新形势下产业工人队伍的保障体系、创新适合产业工人队伍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等一系列措施,引导产业工人理解支持改革、积极参与改革、共享改革成果。

——持续深化多元普惠服务。经开区构建产改联盟深度融合发展模式,整合联盟内资源,推动产改联盟协同发展,定期开展基层工会共建联盟产品展销会,以成本价为一线产业工人提供各企业拳头产品。坚持对口化、专业化、精细化帮扶,实施“互联网+扶困+培训+互助保险”行动,抓好“安康驿站”、母婴室、心理咨询室建设,开展“工会常相伴·四季送关爱”“阳光就业行动”系列活动。去年以来,全区累计慰问困难职工151人次、一线职工3000余人次,为住院职工二次报销262人次,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

——引领广大职工建功新时代。经开区引导产业工人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扬干事创业的时代精神,立足岗位、力争上游。大力推进职代会、厂务公开、职工董事等制度建设,促进企业决策民主、利益关系公平公正、职工团结和谐,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产业工人的意志。

如今,让产业工人有地位、得实惠、受尊重,在经开区已蔚然成风。去年以来,2名产业工人当选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1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8人荣获市劳动模范称号;评选首届徐州经开区劳动模范59名,其中产业工人33名,占比55.9%。

服务保障

维护产业工人利益

服务不断创新,维权保障并举是经开区“产改”工作的又一亮点。

这段时间,中午前后的室外温度已超过30℃。6月28日,外卖小哥单争海停好车,用胳膊上的护腕擦擦汗,便径直朝徐州经开区金龙湖街道沃德广场暖“新”驿站走去,他要参加一场专门针对新就业群体的法律知识培训。

与此同时,在金山桥街道碧西商业街的“流动课堂”里,讲师武建强正为小哥们讲授心理咨询课程。“除了法律问题需要咨询,新业态群体经常面对情绪波动及心理压力,需要倾诉疏导,为此,许多驿站都链接了多样化服务,帮助小哥们纾困解难。”徐州经开区碧西社区工作人员说。

以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为代表的广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方式灵活,群体流动性大,其职业发展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学历普遍不高、职业晋升路径窄、转行发展困难等。为破解这道难题,经开区维权服务举措与时俱进,先通过贴心服务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吸引过来,然后再通过建会入会组织起来,最终让他们团结凝聚在工会“大家庭”里。在此基础上,实施“求学圆梦行动”、提高从业知识储备、开展职业能力竞赛等;同时,有针对性地开设技能提升培训课程,努力提高新就业群体职业技能。

为维护产业工人切身利益,经开区还系统建立协同维权机制,积极构建三方调解制度,开辟职工绿色维权通道,定期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去年以来,调解劳动争议案件近千起,开展旁听仲裁庭等普法活动11场。徐州经开区总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荣获“徐州市2021年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并被省总工会评为“三化”建设成效明显的职工法律援助站。

不只区级层面,许多企业也出台了关心关爱产业工人的创新举措。

恒久集团在“产改”工作中,坚持把恒久当作产业和工人共同富裕的试验田。“恒久是恒久人的恒久,职工的利益高于一切,我只是恒久职工共同富裕的探路人和引领者,恒久的财富是职工的。”董事长杨朝辉动情地说。现在恒久已经把发展成果共享作为企业的价值观,在工作中总结和运用“三新、四有、五提升”工作法,把“产改”工作落到实处。通过“产改”,职工的政治地位、工作技能、福利待遇、主人翁意识都得到极大提升,职工真正体会到有幸福、有尊严,幸福生活催生发展动力,财富共享实现共同富裕。2022年企业销售收入比2021年提升15%,企业效益显著提高。

经开区在抓好企业“产改”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工会助推“三乡工程”,通过产改引领共同富裕的产改助农活动。经开区徐庄镇来安村实施了1+1工带农致富工程,以“产改”为抓手走工农联合的强村富民之路。“我们的理念是工会带农户,农户有工人,在我这里种蘑菇的工人都是本村的,一个月的收入平均能达到4000元。”来安村千菇园经理崔广浩说。千菇园工会以“三用二带”工作法推动产改工作,实现了强企富民,增加了本村的农民收入,为“三乡工程”添柴加火。

汇聚磅礴之力,建功崭新征程。站在新的起点上,徐州经开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全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注入不竭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