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提升『五治』水平
本报记者 颜子舒
“我们充分利用智能手段,把辖区内1000多家商户、企业纳入大数据动态监测,有效破解商圈治理难题,为辖区提供全方位贴心服务。”泉山区段庄街道社会治理办公室主任姚杰介绍说。近日,在该街道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商圈人流量、商户数量、网格员巡查轨迹、商圈人流量等实时数据一目了然、清晰可见。
作为位于我市西部商圈中心位置的段庄街道办事处面积近2.6平方公里,人口(含流动人口)54311人,街道网格划分共计104个,其中综合网格70个、专属网格34个;配备了9名网格长、70名网格员、316名微网格员。“近年来,我们通过党建引领多重赋能,创新打造集党群服务中心、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企服中心、为民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五位一体’的智慧商圈管理模式,全面提升政治、智治、德治、自治、法治的‘五治’水平,社会治理能力大幅提升。”段庄街道党工委书记鲍兆红说。
“屏对屏”感知城市运行
“我们打造市域治理指挥平台,推动科技赋能网格化治理。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打破了传统行政区概念,为商圈划网建格,将网格精细化管理与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相融合,实现了‘一个服务中心,覆盖整个商圈’的功能。”姚杰说。
段庄街道线上开发西部商圈智慧网格化平台,通过大数据、信息化、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搭建一口受理、一体派单、一体运行的综合指挥中心,实现关联共享、数据融合、人机交互、智能研判的智能化、信息化商圈治理格局。线下通过“西部商圈智慧网格化平台”屏幕上的商圈网格化GIS地图,6个商圈网格、75名网格信息员及实时事件信息清晰可查,发挥网格员主动性采集和维护基础数据作用,联合“网格+警格”“网格+消防”“网格+城管”“网格+党建”“商圈+人大监督”等单元,实现对公共资源的高效配置、异常情形的及时预警和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置,打造“天上有网、地上有格”的立体化商圈“智慧”保障。
“若商圈内出现消防等安全隐患,系统会自动发出提醒,让服务中心管理人员第一时间掌握警情。”姚杰介绍说,网格员们在日常巡查中,也能利用该系统及时上报商圈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化解商户间的矛盾纠纷。
“肩并肩”提振商圈经济
每当夜幕降临,位于新淮海西路南北两侧的淮海天地都市综合体,霓虹闪烁、人流熙攘……
一直以来,段庄街道着力打造“党建+楼宇商圈”模式,提档升级楼宇商圈党建工作,打造一流“商圈党委”,推动形成新淮海西路商业集聚区和品牌特色。打造“夜魔方”非遗国潮夜经济主题街区,突出“丰富夜生活,激活夜经济”的发展目标,形成“夜经济”商圈,通过媒体专题宣传片,打出淮海天地商圈的营商“金名片”。目前已举办各类大型活动近百场,入驻商家近200家,经济指标同比增长24%。
商圈党群服务中心以“搭平台、聚人气、激活力”为目标,构建起“一级网格党委+淮海天地商圈党委、社区党委、综合党支部+多个党小组”的科学化“1+3+N”党组织体系,现有党员460名、志愿服务队72支、志愿者15000余人。
按照“一街区一特色”工作思路,营造出亲子教育、消费经济、志愿服务、便民养老等局面。投产打造市级街道示范党员档案室示范点,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党员档案200余份。多效能服务企业需求,设置多功能板块,专人负责解决、全程服务,切实为企业最大限度实现审批服务事项“一次办”“一窗办”“一人办”,受理社保、民政、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办理等各类民生事项,全面打造基层“肩并肩”改革新样板,同时设置24小时自助服务区,全天候满足居民的需要,提供“红色地标”项目,紧扣为民服务导向,累计定期惠企政策宣讲12次,为企业解决融资、人才招引等问题近30个。
“微自治”助推基层治理
段庄街道积极引导商圈和社区开展各类民主协商活动,搭建“益万仟”公益共创平台,积极联动西部商圈资源和小区居民,通过培育居民模范、孵化社会组织,每月开展服务活动,实现志愿者服务公益积分兑换服务覆盖辖区内商圈,提升社区居民生活幸福感。
创新推进“三微合一”,提升社区治理能力,通过提供“微服务”、组建“微队伍”、织密“微网格”,实现基层治理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服务覆盖,推动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居民自治的“微治理”机制。及时跟进新业态领域、新就业群体,依托“大党建”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阵地,打造“泉新驿站”,建立“护新阵地”。
创新人大监督模式服务商圈经济发展,打造人大代表工作室,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法律专家作用,增强基层组织援法议事能力。运用“三官一律一员”进网格为抓手,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范社会行为、破解治理难题,发挥法治保障作用。统筹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运用“法治讲堂”“反电信诈骗”进社区、法治文艺演出等宣传形式,引导居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发挥党员“双报到”作用,提升党建效能“1+1>2”的良好成效,筑牢社区治理“主阵地”,搭建好关心关爱、为民服务、志愿服务“三大平台”。将“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到实处,为居民提供组团式、专业化服务,发挥在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动”起来、党小组“活”起来、党组织“强”起来、社区服务“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