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三苏 看见中国 | 寻迹探城——跟着苏徐州逛徐州
“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一声“苏徐州”让苏轼亲民太守的形象跃然纸上,更是对苏轼徙知徐州时期功绩的高度赞颂。抗洪水、修水利、挖煤炭……桩桩件件苏徐州的利民事,百姓至今口耳相传;苏堤路、苏公塔、苏轼纪念馆……徐州在传承和弘扬苏轼文化的路上,正唱响“彭城风华”。
黄楼新姿 承继精神
六月初的江苏徐州,清晨凉爽,沿着穿城而过的故黄河感受“大河前横”,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楼公园。绿影婆娑中,刚刚完成整体修缮的黄楼更显古朴庄重。
“黄楼可是我们徐州历史上的五大名楼之一!北宋大文豪、徐州太守苏轼所建!”晨练的市民热情介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荡荡清河堧,黄楼我所开。”苏轼曾在《送郑户曹》一诗中历数徐州山川胜迹和古今豪杰,亦写出建造黄楼的初衷。
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苏轼由密州(今山东诸城)调任徐州知州。到任不久,黄河决口围城,苏轼“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率军民挡水。水退后,为避免徐州再遭水害,苏轼奏请朝廷拨款在徐州筑堤固岸,并建黄楼。
“取名‘黄楼’,有‘土实胜水’之意。”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李世明解释,“黄代表土,以土克水,这是黄河岸边徐州人特有的风俗,‘黄楼镇水’即从这里来的。”
“黄楼建成之后,苏轼召集了一次黄楼盛会,不少文人墨客前来祝贺,无法赶来的苏辙和秦观也都作《黄楼赋》寄来,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佳话。”中国矿业大学苏轼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管仁福教授介绍说,苏辙所作《黄楼赋》中记述了苏轼带领徐州百姓抗洪并取得胜利的全过程。“洪水面前,能够英勇无畏地守护人民、守护徐州城,实在是令人感动。这就是以民为本,遗爱于民的精神。”
据考证,其时,文人墨客聚会的黄楼建于徐州东门城楼上,元明时期,迁建于城东北隅,清代以后,黄楼多次维修但终毁于战乱。如今,立于庆云桥东、故黄河南岸的黄楼是1988年徐州市政府重建。楼高18米,歇山抱厦,覆有黄琉璃瓦。它与五省通衢牌坊、镇河铁牛、仿古船舫构成了黄河南路、庆云桥东一带亮丽的人文景观。
为做好历史文脉保护,2023年初,徐州市政府开始对黄楼进行整体修缮,最大限度展现古典建筑之美。现在,这里已成为人们参观游玩、休憩锻炼的理想之所。
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新生说,苏轼知徐州约两年,是其一生不多见的为官为文的明媚时光。徐州苏轼文化遗存的丰富是苏学研究的基础。在研究会的建议与推动下,放鹤亭、黄楼、燕子楼等在徐州市文化旅游整体规划中得到了进一步保护与提升。
云龙山水 对话苏公
如果说黄楼是苏徐州抗洪胜利的丰碑,那由苏堤演变而来的苏堤路,则是徐州人民感念苏徐州的明证。
循着苏堤路往南,路尽于云龙山水间。
蜿蜒起伏的九节云龙山静卧云龙湖畔,“云龙山不高,却因为苏东坡的诗文大放异彩;云龙湖不深,却因为苏东坡的足迹熠熠生辉。”徐州市作协副主席周淑娟曾如此感慨。
黄茅冈,依旧“满冈乱石如群羊”,石缝中迸出丛丛绿意,一如传统文化历久弥新。东坡石床,位于云龙书院旧址院内的峭壁下,天然巨石与不远处的苏轼坐像相辉映,给人以想象空间。
东坡石床(云龙山西坡)
云龙书院始建于清代,曾是徐州影响最大的书院,后因战争而被破坏。为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推进“文化徐州”建设,2012年,徐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原址上重建云龙书院。2016年,云龙书院重新开院,依托“周末公益大讲堂”,开启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科知识之路。如今,云龙书院也是今人对话苏公的窗口之一,通过公益讲座、诗会歌会等载体,徐州人民对苏轼诗文及其精神世界、人格操守有了更多了解和领悟。
云龙山水处处苏公履痕。第一节山最高处,放鹤亭、招鹤亭、饮鹤泉等景点皆因苏轼诗文而建;云龙山下,杏花村、杏花节都因苏轼诗文而誉满彭城;云龙湖畔,苏公桥、苏公岛、苏公塔等建筑则是徐州人感念苏公的地标。
苏公塔 摄影:夏海
云龙湖畔苏公塔 摄影:李玉龙
一千年来,人们为何要感念苏公?也许2020年建成对外开放的苏轼纪念馆能够告诉你答案。
苏轼纪念馆
位于苏公岛上的苏轼纪念馆设有逍遥厅、清泗厅、眉山厅和快哉厅四个展厅。清泗厅内图文并茂地再现了苏轼在徐州期间抗洪水、筑苏堤、建黄楼、祈霖雨、平冤狱、捕匪盗、保铁矿、找煤炭等事迹。展厅墙壁上巨大的黄楼抗洪浮雕,生动呈现了苏轼带领军民抗洪护城的情景。
眉山厅以苏轼出生地命名,梳理了家教家风对苏轼的正面影响。快哉厅则将苏轼在徐州留下诗词的诸多名胜,以一诗一景的形式予以介绍。
挖掘城市文化内涵,云龙湖旅游景区抓住苏轼文化主线,打“苏轼牌”,唱“东坡戏”,做“宋文章”。如今,徐州市拥有与苏轼文化有关的景点50余个。
近年来,徐州还先后实施“显山露水”“退渔还湖”“拆违建绿”工程,大幅提升了景区人文价值和环境品质,对于改变徐州的投资和人居环境、发展徐州的地域经济、巩固徐州区域商贸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彭城风华 一眼千年
3月30日,一部以苏轼在徐州为故事线的大型湖岛实景演出《彭城风华》正式对外公演。随着剧情的推进,今人穿越千年,“get”苏轼留在徐州的“知识点”。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有幸与诸位客官泛舟云龙湖上,共赏这良辰美景,小生这厢有礼了。”登上观看《彭城风华》的游船,身着宋代服饰的船夫引用的诗词,来自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站在2023年的徐州,回望1077年的北宋——
苏轼调任徐州时,其弟苏辙到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任判官,两人相会濮阳,结伴来徐,同住知州衙门后院的逍遥堂。当年的知州衙门即位于现在的彭城壹号。
历史上的逍遥堂早已毁坏,徐州解放之后,在快哉亭公园内,又异地重建了逍遥堂。为观看《彭城风华》所备的四艘游船,其中一艘即命名为“逍遥号”。
百日相聚期间,苏轼、苏辙同游西郊拔剑泉,观赏了汉皇刘邦试剑石。
在花木葱茏的徐州铜山区汉王镇拔剑泉景区西侧,仍立有苏辙《试剑石铭》碑刻和其他多块碑刻,它们见证着兄弟的情谊……
“‘彭城风华’云龙湖夜游项目于3月30日对外试运营,截至5月底,共安排演出85场次,安排观演船195船次,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徐州市文旅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同华介绍说,以此项目为支撑,云龙湖景区近期也荣获了江苏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称号。
将苏轼留给徐州的文化遗产进行有效活化,《彭城风华》是一个好的开始。张同华表示,“彭城风华”沉浸式大型实景演出不仅活跃云龙湖夜间旅游市场,也可以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下一步,徐州市文旅集团将以“彭城风华”项目为切入点,以苏轼文化、苏轼在徐州的故事为主线,深度挖掘、有效整合云龙山云龙湖以及周边的文化资源,并进行创意开发,借助优美的自然景观,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旅产品、云龙湖独有的超级文化IP。
苏轼文化要传承,人才培养是关键。中国矿业大学苏轼研究院每年招收两名研究生,培养苏轼文化研究的后备人才。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推动苏轼小学和“中国苏轼文化名镇”的创建工作;建立了苏轼文化青少年研学基地,并积极指导参与各类相关活动的开展,为徐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添砖加瓦。
总策划:方埜
统筹:魏娜 李琳
执行:余东 陈韵薇 周桓星
海报制作:陈涛
海报素材来源:夏海
文稿采写:张瑾 周桓星 燕原斌
作者单位:徐州报业传媒集团
宣传片来源:徐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