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主心骨 “才”聚事业兴
本报记者 郑玉倩
医疗科技一次次突破冲关,关键技术突破“卡脖子”难题,挺起制造业发展硬脊梁……普科技、惠民生,各类高尖端人才齐聚徐州,为科技的创新和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
人才工作是一项改革创新的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引领驱动,并对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行了全局性、系统性重大部署。
徐州是一片充满活力的人才沃土。
从全面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到深化培育人才发展新优势,从作出加快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到部署优化人才发展新环境,务实的引才之举,固本的用才良策,稳定的留才之方……在徐州,你能找到关于人才问题的所有答案。
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引才
人才,发展的中坚力量。
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聚焦“高精尖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各级各类人才,形成“天下英才聚彭城”的生动局面。
4月28日召开的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指出,要充分认识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找准发展定位,扛起责任担当,以更高站位、更大魄力、更实举措奋力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
那么徐州何以“引得凤凰来”?
徐州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
徐州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截至2022年底,全市常住人口901.85万人。2022年,徐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57.84亿元。
徐州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素有“五省通衢”之称,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会,京杭大运河绕城迤逦穿行,观音机场为国家民航干线机场,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通汇流”的立体交通体系。
徐州具备创新创业的活力——
2022年末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238个,省级以上孵化器为55个,省级以上众创空间41个。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64.5万人,成功入选15名省“双创博士”,新引进领军人才641人,专门人才5357人,大学毕业生51205人。
徐州聚才引智展现大手笔——
2月下旬举办高层次人才云聘会;3月上旬,赴南京开展徐州市名企名校行春季校园招聘活动;举办首届淮海才洽会,开展驻徐高校专场招聘及其他9个城市专场招聘活动,打造“1+9”活动矩阵;举办徐州(武汉)校地企合作洽谈会,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落地。
徐州重视人才的浓厚氛围愈发凸显——
研究制定《中共徐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23年工作要点》,推动各地、各部门聚焦主导产业发展精准引才。
一季度,全市新引进领军人才69人,专门人才776人,大学生1.02万人。这一系列实际行动彰显了我市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理念,也正是徐州爱才、惜才的真实写照。
以“爱才好士”的风度用才
徐州紧握人才工作“方向盘”,聚焦各类人才干事创业需求,营造良好人才生态,让人才真正在发展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让人才活力在发展创新大环境中竞相奔涌,实现“增人数”和“得人心”有机统一。
抓好“关键少数”的高层次人才——
企业有哪些人才需求?人才政策兑现情况如何?各类用人主体对人才工作还有哪些期盼?……带着这些问题,今年初,市委人才办采取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方式,在全市组织开展了“送政策、问需求、听建议”人才服务专项活动,摸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用才主体人才需求,找准全年人才工作靶向。
“这是今年首场面向高层次人才的线上招聘会,旨在精准服务全市各类企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全面助力‘343’创新产业集群培育发展。”2月下旬,我市举办高层次人才云聘会,近200家知名企事业单位推出740多个优质岗位、1900余名人才需求,收到求职简历1.1万余份。
立足摸清行业发展最领先、科学技术最前沿、 创新能力最顶尖的国内外人才分布,我市快速集聚一批产业创新急需的顶尖人才,努力破解有高原无高峰、有“数量”缺“质量”等人才问题。
抓好科技型创新人才——
当前,“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集团军”创新,已成为徐州科创要素集聚的新特征。我市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等集聚人才的主力军作用,围绕“343”创新产业集群开展成果与需求的精准对接,建立健全包括政府、高校、企业、金融机构在内的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打造深度融合的产学研利益共同体。
抓好“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攀升,不仅需要顶天立地的高层次人才,也需要铺天盖地的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
维修电工、装配钳工、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他们从基层一线走来,怀揣一份热爱与执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中创造了非凡。4月28日,“江苏工匠”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徐州技师学院举行。5位“江苏工匠”现场讲述成长经历,诠释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加大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力度,我市从未停下脚步。徐州还将强化技能人才培养,完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培育一批素质高、技术精、会创造的徐州大工匠。
要抓好“城市未来”青年人才——
“这是一座兼具文化底蕴和创新活力的城市,包容性强,扶持年轻人发展的政策也多。”今年4月,应届大学毕业生王永洋通过校招,在我市一家新材料企业实习,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留在徐州、建设徐州。
着眼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徐州牢牢抓住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省级试点,牢固树立“投资青年人才就是投资未来”的理念,把培育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向青年科技人才倾斜,量身定制贴心惠才的“青春大礼包”,让年轻人喜欢来、留得住、干得好。
以“众里寻她”的温度留才
朝中心聚焦,为大局助力。徐州发展的战略部署到哪里,人才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不断完善区域领先的政策体系——
我市为各类人才提供了超强的服务保障和精准的人才政策支持,帮助人才心无旁骛在徐安居乐业。首届淮海才洽会开幕式详细介绍了我市人才政策:对来徐创新创业的博士后,给予一次性12万元的科研补贴、3年内每年10万元的生活补助;对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连续3年每月分别给予1200元、900元、600元的生活补贴和1000元、600元、400元的租房补贴,以及最高30万元的购房补贴;对大专毕业生,提供人才公租房,解除职业起步后顾之忧。
针对人才创新创业需求,我市大胆在政策上进行创新探索,跟踪研究各地人才政策,拿出更富含金量、更具竞争力、更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措施,不断构建精准化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政策体系。
积极构建拴心留人的服务体系——
“徐州能为新招引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公共租赁住房租金补贴,这减轻了我的生活成本。”去年,淮海工学院毕业生苗鑫通过招聘在云龙区一家科技公司上班,他所在的万达广场附近租房成本较高,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拨通了12345“尚贤”人才服务热线,没想到补贴政策很快得到了落实,这让他为之大喜。
去年我市开通12345“尚贤”服务热线,为各类人才提供标准化公共服务和个性化精准服务,选拔4名优秀话务代表作为“尚贤”热线话务专席,提供“7×24小时”全天候人工服务,制作14条人才分类卡片,设置62名人才服务联络员,遴选92名人才政策专员,梳理汇聚630条人才政务信息。“尚贤”人才热线开通以来,已服务人才诉求超过5770件,即时答复率93.23%,九成以上的人才诉求实现了即问即答“秒回应”。
除了切实把服务体现到“关键小事”上、落实到“急难愁盼”处,我市还瞄准人才的差异化需求,在普惠性基础上突出精准性,为各类人才提供贴心、暖心、舒心的周到服务。持续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满足人才在医疗保障、子女入学、住房安居、配偶就业等方面的核心关切。
努力营造尊才爱才的浓厚氛围——
人才创新的热度, 取决于城市爱才的温度。对于处在种子期、初创期的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我市从资金、要素供给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政策支持。2022年,全市共发放富民创业担保贷款39亿元,连续三年稳居全省第一。“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支持成功创业28万人、带动就业近100万人,一大批创业型企业在徐州孵化、培育、成长、壮大,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潜力和创新动力。我市还将探索多元化人才评审方式,建立以创新价值、实际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增强人才计划牵引实效。
以夯基垒台之举推进人才强市战略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也是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做好人才工作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推动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以“彭城英才计划”为统领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今年全市人才工作将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人才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一体学习、一体落实,纳入市县两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主体班次培训内容。围绕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大部署,组织开展重点领域人才引育用留情况集中调研,形成一批有针对性的调研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切实将中央精神和省委要求转化为徐州人才工作具体实践。
根据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新部署,今年我市全面对标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及打造人才强市目标,全力落实各项人才工作重点任务。
扎实开展国家及省级重点人才计划申报推荐,确保年度申报入选量质提升。做好第16批省科技镇长团成员选派和新一批省科技企业家申报工作。
建设省级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按照省规划部署,推动工程机械产业人才集聚区建设。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工程机械产业人才集聚区支持方案,指导有关县(市、区)落实建设举措。
今年,我市还将推动六大人才工作专项行动取得显著成效,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石:
实施产才融合提升行动。健全完善双招双引工作机制,推动在招商引资中同步引进管理团队和科技创新人才。围绕“343” 创新产业集群强链补链延链和未来产业发展布局,以人才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引进落地带技术、带资金的优质高层次人才(团队) 创新创业项目。
实施人才载体提力行动。全力支持云龙湖实验室争创省级实验室,加大国家高端工程机械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人才工作支持力度。积极发挥在徐高校人才集聚优势,支持校地企建立人才攻关联合体。发挥开发园区主阵地作用,推行人才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
实施人才计划提效行动。紧扣我市创新产业集群培育发展需求,项目化引育一批“高精尖缺”人才。实施青年人才集聚行动,持续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实施高技能人才扩容提质行动,持续为创新产业集群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探索多元化人才评审方式,增强人才计划牵引实效。
实施人才活动提势行动。高规格、高水平、高质量举办第二届淮海人才峰会、首届中国淮海创新创业大赛、首届淮海才洽会,打响“彭聚英才、城就未来”品牌。创新性举办徐州“人才·项目”双招引专项行动,开展“万名人才看徐州”系列活动,吸引更多人才来徐就业创业。
实施行业人才提质行动。深入实施“彭城新农人”、乡土人才培育行动和“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出台“强卫筑峰”工程实施意见,持续开展医学领域人才培养计划,建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开展第4批市“三师工程”评审工作,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实施人才生态提优行动。开展“送政策、问需求、听建议”人才服务专项活动,推进人才政策兑现落实。做大做强淮海人才集团,用活用好彭城英才产业基金。建设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人才主题公园,探索打造国际人才社区。实施人才乐居工程,推进人才工作数字化服务。
“人”是主心骨,“才”聚事业兴。当我们谈论人才时,看到的是徐州正在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引才用才环境,为天下英才打造“温馨家园”,使得广大人才在竞相登场、尽展才华中与徐州共同成长、互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