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以“创”为帆 向“新”远航!江苏徐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3-05-19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李璐
2023-05-19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李悦悦 文 记者 齐浩 摄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出新者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国家的“创新版图”上,徐州又落下了怎样的“创新”之笔?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打造科创平台建设新高地、科技资源集聚地、区域创新生态最优地。

创新基因加速融入城市产业发展的“血脉”,跳动的脉搏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蓬勃发展之势——

成功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2022年“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建设状况评估取得综合排名全国前十、全省第一的好成绩,3项科技条线工作均获省督查激励表彰……一项项成绩见证着徐州经济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不断刷新的区域创新实力,彰显出更为强劲的创新优势和发展动力。

精创冷链物联网核心控制器研发生产项目车间。

新发展理念指引

“转”与“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初夏傍晚的金龙湖波光潋滟,宕口公园内游人三三两两,或拾阶而上,或环山跑步,丝毫不见曾经杂草丛生、一片荒芜的影子。

变“生态包袱”为“绿色资源”,金龙湖宕口公园之变,只是徐州以创新走上逆袭之路的一个缩影。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时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对徐州而言,这条道路,是一条理念创新之路,也是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打造发展平台、完善产业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功能、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大规模实施生态修复、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和园林景观建设、出重拳开展污染防治;深入实施8项富民工程和6项脱贫举措、探索构建“五治融合”的社会治理体系……立足资源枯竭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徐州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产业、城市、生态、社会“四大转型”。

正因如此,去年7月,徐州获国务院批复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徐州成为江苏省内唯一一个创新示范区,开启了从先行先试走向先行示范的全新征程。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示范区获批以来,省、市相继成立工作小组、出台支持政策,全面统筹部署示范区建设工作,擘画徐州可持续发展蓝图。

将“发展蓝图”变成“徐州现实”,徐州提出生态修复与低碳绿色开发、产业转型与竞争力攀升、就业保障与结构优化、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提升“四大行动”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等18项工程,这些举措也成为徐州因地制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实践,指引徐州迈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示范区建设“第一程”。

围绕“四大行动”和18项工程,又编制了《徐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2022—2023年重点项目清单》,汇总重点项目96项,计划总投资达1700亿元。

目前,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已初步搭建了四大平台框架体系,攻克关键技术1项,破解3项技术发展难题,开发2套国际领先的救援装备;铜山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已全部竣工并通过验收……一个个重点项目、一个个亮眼数字,见证着示范区建设的良好起步。而随着这个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在徐州的落实推进,一幅着眼于经济、社会、生态各领域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蓝图正徐徐展开。

栽种“平台雨林”

“繁”与“茂”的绚丽图景

对锚定“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战略目标的徐州来说,如何实现产业强市目标?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为科创企业、创新成果“繁茂生长”培育一片“平台雨林”就是答案之一。

徐州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制定印发《全市科创平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打造“1+3+100”科研平台体系,从而实现创新要素市场功能更健全、运转更高效。

点燃创新引擎,这里有“零”的突破。市委、市政府立足徐州实际,契合全省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符合国家战略导向,作出建设实验室的重大战略决策,徐州市政府联合中国矿业大学等7家单位成立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同时,发挥徐州在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工程装备研发等方面的优势,挖掘深地领域国内外专家团队资源,分领域汇聚国内外顶尖研发机构和一流专家团队,开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跨学科、大协同创新攻关,争创省实验室、建设国家实验室预备队。

从2021年10月正式揭牌,到积极推进平台建设、项目建设、人才团队建设、广泛开展战略合作,再到成为2022年江苏省重大项目清单中6个重大创新载体之一及2023年省重大项目,一路高歌猛进的云龙湖实验室,是徐州加速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平台的鲜活典范。

激发创新热情,这里有“量”的提升。徐州深入开展“卡脖子”技术靶向攻关,推动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建设,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架起“四梁八柱”。

2021—2022年,徐州获批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家、省级院士工作站3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2家。

释放创新潜能,这里有“质”的飞跃。徐州坚持错位发展,加强空间整体规划和区域统筹,着力优化以“两区一城”为核心的区域创新布局,打造“三位一体”创新发展引领极。

如今,在全省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徐州4家参评高新区实现全部进位;淮海科技城、徐州科技创新谷、潘安湖科教创新区、徐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核心区改革深入推进。全市新增国家级孵化器3家、众创空间3家,实现国家级科创载体县(市、区)全覆盖。徐州高新区建设、科技孵化载体建设两项工作获省督查激励表彰……一个个创新载体成为创新资源要素汇聚的“引力场”,在为县域经济赋能的同时,更为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产业科技创新为核心

“旧”与“新”的敢为人先

在徐钢集团生产线上,生产线计算机控制操作技术、轴流风机技术等先进技术及国内、国际先进生产设备随处可见;步入主控制室,硕大的显示屏上生产设备的运行情况一目了然,工作人员只需通过电脑便能直接操作。

以徐钢集团为代表的企业创新之举,铸就了徐州新的“工业底盘”。

科技创新是实现发展“弯道超车”的助推器,也是提升产业能级的“命门”。徐州市“十四五”规划提出,徐州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打造以产业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高水平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创新型城市。

“以产业科技创新为核心”,为徐州指明了一条“创新突围”之路。

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全市“343”创新产业集群,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徐转移转化。

数据是证实徐州工业“换道超车”的有力印证——

今年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较2022年提升0.9个百分点。从新兴产业看,全市绿色低碳能源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5.0%,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6.5%和11.7%,高端纺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8.1%和14.6%。规上工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增长41.8%。

立足机遇看挑战,立足发展看成因。创新的种子长成产业的“参天大树”,离不开徐州的持续浇灌——

《徐州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提出以产业“数智化”改造作为提质增效的关键抓手,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加快实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徐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引领其聚焦实业、深耕主业、做精专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徐州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创新发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数字产业,开展数字科技创新赋能行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一批特色数字化产业链;

……

在产业创新的赛道上,徐州加速奔跑,产业创新活力加速迸发,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

江苏珀然股份有限公司主导产品为商用车锻造铝合金车轮,首创高吨位直锻+旋压技术,成为全球锻造铝车轮新生力量;徐州中矿大传动与自动化有限公司创造性提出双三电平交—直—交变频,实现大功率绕线电机双馈转子变频四象限调速,在提升机双馈电机调速控制领域填补国际空白……

去年,徐州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4家,6家企业入围全省制造业百强;徐工汉云“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跃居全国第三,新增省级智能工厂3家、智能车间15家,上云上平台企业突破1万家。一幅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发展质量大幅提升、内生动力大幅增强的企业创新画卷已然展现。

编辑: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