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关爱的阳光 温暖每个残疾人
残疾人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也是一个特殊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全社会的责任。
今年以来,市残联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要求为主线,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残联部署安排,锚定“两争”奋斗目标、扎实办好三件民生实事、通过“六强化”实现“六提升”暨“2366”行动,持续推动全市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谱写更加出彩的残联篇章。
◆推进融合共享
残疾人参与社会环境更优化更和谐
“一路走来,税惠政策的暖心服务给了我们很大帮助。”在丰县志坚聋人剪纸工作室,李花真感慨万千。回忆起2014年在残联、税务等部门帮助下走上创业之路,她用手语不停讲述着享受到的创业帮扶政策,“在税惠的助力下,我们每个月都能售出数百件文化创意产品。”
创业路上,离不开李花真紧咬牙关、奋力拼搏,也离不开创业政策扶持。我市通过落实税收优惠、推动便民服务等举措,帮助特殊人群就业创业。
让残疾人参与社会环境更优化更和谐不只体现在创业政策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残疾人事业作为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系统规划,前瞻部署,依法推进。苏北首个地方性法规《徐州市残疾人保障条例》于2020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困难精神残疾人服药救助实施办法、残疾预防行动计划、无障碍环境建设意见、托养服务实施方案等30余个残疾人专项惠残保障政策。这些政策体系搭起了保障残疾人权益的四梁八柱。
在落实惠残政策基础上,市残联还大力宣传优秀残疾人和扶残助残先进典型事迹,激励自强精神,弘扬人道主义;围绕“全国助残日”等节日载体,开展文化助残系列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给残疾人带来了新活力,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良好氛围,社会对残疾人的观念发生深刻变化,残疾人参与社会环境更优化更和谐。
◆聚焦社会保障
残疾人民生改善更普惠更贴心
“我们会用好这笔理赔金,让两个孩子好好上学……”家住睢宁县睢城街道的魏先生说。
魏先生的家属是残疾人,前年意外去世。县残联得知情况后迅速对接保险公司、启动理赔程序,及时将20万元意外伤害保险理赔金送到魏先生手中,并鼓励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魏先生家的情况不是个例,在每一位残疾人的背后,都有政府的暖心保障举措,为他们托举起“稳稳的幸福”。为全市206648名残疾人及在训康复儿童购买团体意外伤害险,残疾人团体险实现了全覆盖,增强了残疾人家庭抵御风险能力。
“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残联,心里有太多的感谢不知道如何表达!”家住铜山区的残疾儿童乐乐的母亲感慨道。乐乐在7年前被确诊为孤独症,残联在筛查评估后将他纳入项目救助。经过系统康复治疗,如今,乐乐已经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走进校园。
康复是残疾人事业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市通过康复助残、送药上门、辅具服务等暖心举措,打通为残疾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全市共有6.5万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约2.69万残疾人得到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超过98%。
此外,我市还坚持“普惠+特惠”的原则,不断加大残疾人事业经费投入,推进困难残疾人“全纳入、广覆盖”。当前,我市实现持证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基本医疗保险、残疾人免费意外保险实现全覆盖。同时,实施“净化家园奔小康”助残解困行动,为4000余户残疾人家庭改善居住环境,开展“百镇千店万户”助残联盟项目,近3000个爱心店铺加盟,为残疾人提供价格优惠、帮扶结对等特色服务。
◆拓展公共服务
残疾人自我发展平台更广泛更开阔
铜山区棠张镇90后小伙刘欢欢,身残志坚,艰苦创业,经过不断尝试和探索,摸索出了适合本地的羊肚菌种植管理经验,实现亩产700多斤,每亩效益3万多元,填补了本地高端食用菌培植的空白。目前,刘欢欢带动周边200多农户致富,年收入1200余万元。
刘欢欢的故事并不是个例。创业求职的路上,残疾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
“近年来,我们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残疾人职业培训组织实施体系,帮助残疾人群体掌握一技之长,促进残疾人就业。”市残联理事长陈冠华表示。
通过多渠道推进残疾人就业,去年全市新增实名制就业5162名,新增实名制技能培训3122名,高校残疾毕业生就业87人,就业率达93%。
家庭是残疾人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无障碍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日常生活的质量。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庄镇的赵军,因一次意外导致下肢残障,常年与轮椅相伴。通过开展入户评估后,经开区残联为他家卫生间、厨房、出门坡道等处进行无障碍改造。
“改造的厨房台面高度,包括洗手间的宽度都是根据我的轮椅活动方便出行而建造的,现在我生活特别方便。”赵军说。
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是我市通过改造家庭生活设施,方便残疾人起居和生活、减轻家庭成员照料负担而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我市每年为2600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环境改造,方便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残疾人的生存状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市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残疾人勇敢走出家门,参加读书阅读、体育健身等文体活动,追求自己的梦想。这得益于我市不断关心关爱残疾人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2021年,在东京残奥会上,17名徐州籍残疾人运动员获27枚奖牌。同年,在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上,29名徐州籍运动员获63枚奖牌,为国家和江苏省贡献了徐州力量。
为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我市扶持创建2家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其中聋人剪纸和葫芦烙画成为江苏省残疾人文化品牌和我市残疾人文艺名片。积极参与全国全省文艺汇演比赛,古筝独奏《林冲夜奔》《西凉沙影》分别在第十届全省、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从帮扶残疾人就业创业,到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环境,再到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我市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提升,残疾人自我发展平台更广泛更开阔。
◆完善工作机制
残疾人事业发展基础更稳固更健全
近年来,市残联坚持“打基础、求发展、管长远”的方针,持续抓好以残疾人基层组织、基层队伍、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强“三基”工程建设,形成了以县(市、区)残联为主导、乡镇(街道)残联为骨干、村(社区)残联为基础、残疾人专门协会为补充的残疾人组织网络。
基层组织建设更加坚实。在全省率先完成村(社区)残协建设全覆盖,落实“五个一”建设标准。通过实施镇级残疾人专委队伍赋能提升行动,促进了基层残疾人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高。
残疾人专门协会更加活跃。五大残疾人专门协会围绕残疾人工作全局,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履行“代表、服务、维权、监督”职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广大残疾人紧跟时代步伐,践行“四自”精神,发挥聪明才智,投身经济社会建设。
基础服务设施更加完备。全市建成残疾人托养机构210家、残疾人之家226家、残疾儿童康复机构56家、残疾人康复体育示范点22家,“智慧残联”建设全面启动,残疾人证“跨省通办”进展顺利。
阳光化冰霜,关爱暖弱残。在一项项政策的落实中,我市残疾人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下一步,我们将以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汇聚残疾人的磅礴力量,促进残疾人事业向现代化迈进,不断满足广大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陈冠华表示。
文/本报记者 段小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