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帮扶助成长
本报记者 张雷
“小晴,天热了我给你买两件T恤留着替换穿。你不是说没黑笔了吗?我给你买了点文具。”5月6日,贾汪区江庄镇大路村妇联主席孙真真像往常一样来到小晴(化名)就读的贾汪中等专业学校走访,了解她近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在学校里有什么事给我说或给老师说,不要和同学有矛盾”“生活用品不够了给我说”“这次考试进步了,要继续努力学习,学好专业才能有一技之长”……临别时,孙真真一遍遍不厌其烦地交代着。小晴频频点头,眼泪不由自主地在眼眶里打转。
小晴是孙真真“一对一”精准帮扶对象。初见小晴时,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她个头不高,宽松的校服穿在身上,显得有些清瘦。记者了解到,小晴今年16岁,在她小时候,父亲因病导致半身不遂住进了养老院,母亲改嫁。因此,父女俩相依为命。但小晴父亲由于受病痛折磨,脾气非常暴躁。
生活在这种家庭氛围中,小晴缺少家庭关爱,并且长时间被父亲消极情绪影响,出现了抑郁、被迫害妄想倾向。
2022年是小晴最难忘的一年。这一年,小晴认识了孙真真,慢慢走出了抑郁情绪。这一年,也是孙真真来到大路村工作的第一年。“那时候,谁去探访,小晴都不愿意开门,就把自己锁在屋里不和外人接触。”这可把村里人急坏了。一次走访时,孙真真加了小晴的微信,此后便时常通过微信和她聊天、关心她。没想到这一举动,让小晴灰色的世界里有了光。
“陪伴是最好的交流。”谈及与小晴的接触,孙真真用了这8个字来总结。两人相识后的每一天,孙真真都与小晴面对面聊天或微信聊天,鼓励她走出去,不要老在家呆着。2022年1月至3月,孙真真坚持每天给小晴送饭菜、水果等,也经常组织大路村“圆梦”志愿小分队帮小晴家打扫卫生,并教她洗衣、做饭等家务活。家里的烟火气越来越浓,小晴内心的压抑感越来越淡。为了让小晴尽快走出来,区、镇相关部门为小晴找了一位专业心理老师,定期为其进行心理疏导,并建立了“阳光总在风雨后”微信群,教孙真真如何一步一步引导小晴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孙真真借机鼓励小晴好好学习并帮其购买教材,还带其配眼镜、理发等,在生活上对她无微不至地关怀。
生活需要仪式感、认同感。去年“六一”儿童节,孙真真带着小晴和自己的女儿一起吃饭、看电影;为庆祝小晴中考结束,孙真真带她吃自助餐。中考时,孙真真通过网上查询等方式多方咨询报考情况,大路村还专门召集“两委”成员开会讨论学校的选择。“如果没有其他更好的学校可以选择,建议就近选择学校方便照顾。”最终,小晴入读贾汪中等专业学校。
“真姐,我现在正在竞选班干部。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学们的支持,让我们班成为优秀班集体。”进入学校不久,小晴就在给孙真真的电话中兴奋地诉说着自己的打算。
在孙真真及大路村“圆梦”志愿小分队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关爱下,现在小晴摆脱了家庭影响,越来越阳光,更会主动与人交流、关心他人,甚至可以融入到村集体,主动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志愿服务。
“每一名困境少年的背后,都有一个困境家庭。孩子的行为是家庭教育的缩影,而爱和陪伴是最有效的‘药方’。”孙真真表示,对困境少年的帮扶不仅要体现在物质层面上,还要更多地深入到精神层面。除了在生活上对他们进行关爱,更要注重从思想上关心、情感上关怀、心理上疏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