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公』喊你吃西瓜
|
本报记者 朱睿 通讯员 李辉
初夏时节,艳阳烈烈,沛县安国镇3万亩设施瓜菜基地喜迎又一年丰收。在安国镇刘寨村的高标准智能育苗温室旁,瓜农李攀早早给自家西瓜打出了广告——西瓜熟了,快来品尝!红色横幅上,还印着他的联系电话。
5月8日,沛县安国镇首届西瓜节开幕。活动现场热闹非凡,瓜农们忙着采摘、售卖,来自各地的客商在品尝、选购,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沛县的西瓜熟了,瓜农们的心儿醉了!瓜田喜事,一头连着产业发展的好事,一头连着村民致富增收的大事。2022年,安国镇瓜农平均每户纯收入达到12万元,这一产业已然成为该镇乡村振兴路上的幸福“蜜”码。
瓜田迎喜事
“我有5个棚子,共7亩地,去年有10万元的毛利嘞!”57岁的瓜农刘运奎当天摘得首届“好西瓜”品鉴推介的一等奖。放下沉甸甸的奖牌,他热情地招呼我们去他的瓜棚看看。
35摄氏度的棚子里,绿莹莹的硕大瓜叶下,藏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宝贝”。“我还种了半个棚子的‘吊瓜’,甜得很!”刘运奎说,把西瓜用网兜吊起来,可以360度接受光照,还能更好地通风透气。他用“创新”技术种出的“高端”瓜,不仅好吃,而且好卖,价格高出普通瓜近三分之一。
“今年西瓜大丰收,俺地里的瓜刚拉到市场上就卖掉了。还有直接来俺瓜棚收瓜的。”安国镇村民王冬梅种植西瓜已有26年,她和丈夫一同打理的8亩地,亩产至少1万斤。“等这批瓜收完,6月还能再出第二茬瓜。”王冬梅告诉我们,就是靠着种西瓜,她给儿子在县城里买了房。说到这里,她幸福的笑容好似甜过了如蜜的西瓜。
近年来,安国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注册了“沛公牌”西瓜商标,主打8424等优良品种,获得“江苏省好西瓜基地”等多项荣誉。2018年,这里的高效设施瓜菜基地挂牌上海外延蔬菜生产基地,依托 “大市场、大平台、大流通”的体系,递出了一张张闪亮的西瓜名片。去年,基地西瓜年产量18万吨,年销售额达5.4亿元,带动4000余户约10000名劳动力就业。
种瓜好本事
啥是“设施”瓜菜基地?先进的技术又给瓜农们带来了什么?年过七旬,种了50多年西瓜的苗永标很有发言权。
“那时候种瓜,都是家里的自留种,没有瓜棚,也没有先进技术,一亩地能产800斤就不错了。”苗永标告诉我们,如今他的瓜棚有五层膜覆盖,还加了一层地膜,温度有了保障。“搭棚自己不花钱,水肥一体的灌溉设施也都是政府给配套的。我现在种了13亩地,收益很好。只要干得动,我还要继续种下去。”苗永标笑着说。
2015年以来,通过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省级高效农业、产业强镇等项目的实施,安国镇设施瓜菜产业迅猛发展。“我们淘汰了一批中小瓜棚,普及了宽10米至12米的大棚,进行设施栽培,采用多膜覆盖、水肥一体化灌溉、物联网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安国镇农技中心技术人员朱守典告诉我们,安国瓜菜还从“娃娃”抓起,利用智能温室育苗、嫁接换根、测土配方,保障品质。
在6000平方米智能育苗温室内,我们看到,加热、加湿、药肥混喷、补光等自动化设备一应俱全,俨然一个“智慧农场”。“每年12月中旬到次年4月下旬,这里分四批次育西瓜幼苗1000余万株,其他时间育蔬菜幼苗,可以满足周边1万余亩瓜菜种苗需求。”朱守典说,“工厂化”育苗提高了质量、降低了成本,也促进了整个瓜菜产业链条的延伸。
振兴靠实事
西瓜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
“90后”瓜农蔡淑婷就是安国镇土生土长的“新农人”。“我感触最深的是交通、物流给销售带来的便捷。”蔡淑婷说,如今的水泥路修到了大棚口,电车一次能拉走1000斤瓜,电商平台更是让“好瓜不愁卖”。
“现在我们有专业的瓜菜市场,全国各地客商直接到安国镇来收购西瓜。不出村,就能把西瓜销售了。”据安国镇人大主席闫伟介绍,目前通过电商渠道,安国镇的西瓜直销至浙江、上海以及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销量可观。此外,镇里还组建了西瓜经纪人队伍,成立西瓜协会,推广优质品种,引导西瓜产业由单一的产品经营向品牌化发展转变。
“安国镇的西瓜品质好、价格优,在我们当地十分畅销。每年这边的西瓜上市后,几乎每天都有我们那边的货车来拉货。”活动现场,来自山东临沂嘉兴水果批发市场的负责人与安国西瓜协会签下了100多万元的订单。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不断提升瓜菜品质和效益。”闫伟表示,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强镇目标,安国镇将继续做大设施瓜菜产业,重点发力西瓜产品深加工,辐射观光采摘、休闲农旅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