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融合优服务 提质增效共前行
|
||
|
||
|
||
|
||
|
||
|
本报记者 陈羿帆 通讯员 张宇晨
聚焦“343”创新产业集群
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为提升我市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工商银行徐州分行(以下简称“徐州工行”)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服务五个徐州、建设大行强行”工作目标不放松,紧跟我市“大抓产业、重抓制造业”鲜明导向,服务“343”创新产业集群建设。从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到优化银行信贷结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密集落地,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金”力量。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徐州工行普惠贷款余额76.3亿元,较年初增长27.6亿元,增速56.9%;制造业贷款余额131.8亿元,比年初增长56亿元,增速73.88%;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76.7亿元,比年初增长44亿元,增速134.56%。今年以来,徐州工行针对重大招商引资客户,多级联动做好服务工作,其中2022省重大项目审批通过6个,融资金额42亿元,已实现投放11亿元;市重大项目审批通过7个,融资金额30亿元,已实现投放9亿元。
●始终如一 推动经济稳定
城市因产业而强,产业因金融而兴。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实体经济的血脉,关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徐州工行抢抓当前经济活动日趋活跃、各类需求加快复苏的有利时机,把握好金融政策的时、度、效,主动靠前发力,打好提前量,积极向上争取信贷资源,用足用好政策工具,将资金投下去、把信心提上来、让预期强起来,确保各项金融政策快速落地。
“今年以来,我们以精准施策为着力点,为重点企业量体裁衣,利用行内外政策资源,加大对‘343’创新产业集群的拓展力度。”徐州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他们不断加大对当地民营上市公司、地方龙头制造业企业走访频次,了解企业日常经营、项目贷款以及并购等融资需求。省、市行联动,加强对相关部委办局的走访,了解高新制造业企业技改项目清单,择优支持民营企业制造业贷款。另一方面,利用信用风险业务人格化授权政策,加快推进辖内优质企业客户的审批落地,实现营销突破,提升区域客户市场份额。同时,对于“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用好行内配套政策及人民银行再贷款政策,通过专项信贷规模,减费让利等有效手段,深挖优质客户营销潜力。
通过一系列举措,徐州工行在服务我市“343”创新产业集群建设方面收获满满。截至目前,徐州工行服务“343”创新产业集群客户共计132户,已授信额342亿元。
数据背后,是徐州工行不断梳理目标客户,明确节点目标,加强服务走访,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地的成果;是徐州工行为提升综合竞争力,按业务板块分团队对口支行做好业务支持和营销帮扶,促进长板加长、短板补齐的成果;同时也是徐州工行围绕客户综合化需求,强化对公专业间联动、前中后台联动、公司零售联动和内部联动,共同为客户提供整体性、一体化服务,优化客户体验的成果。
●锐意进取 助力产业升级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稳定器”,金融则是“催化剂”和“润滑剂”,两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不断创造新的价值、实现“1+1﹥2”的裂变效应。
当前,徐州工行聚焦全市“343”创新产业集群,紧盯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提供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助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更多的“源头活水”。
近年来,徐州工行以优势产品精准服务客户,尤其是针对制造业客户集群,定制综合化服务方案,“总省市支行”四级融合的专业服务团队协同配合,全面保障客户中长期制造业项目融资。
为满足制造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基于新建、扩建、开发等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而产生的资金需求,徐州工行按图索骥,实施“白名单”拓户营销,强化优质信贷客户拓展。对照清单,强化沟通联动,加大服务力度。围绕在徐央企、地方国企、大型民企等重点客户,创新营销模式、优化产品组合,做大客户总量和业务份额。突出产业链营销理念,将核心企业的优质信用,以点带线在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传递,实现批量获客。
与此同时,徐州工行利用政策工具,做好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一方面,申报设立工行开发区支行为新经济特色支行,提升新市场业务团队的专业水平,推动科技金融人员队伍建设,做大总量、做优质量、做出特色。另一方面,扩大优质制造业企业名单客户库,做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名单更新,利用好名单内客户再贷款利率定价,落实“优质先于定价”策略,抢占优质客户市场。今年以来,徐州工行已成功为睢宁某产业有限公司投放项目营运期贷款1亿元,为邳州某家居有限公司投放项目营运期贷款5.6亿元。
●踔厉奋发 助推重大项目建设
“感谢工商银行徐州分行,用很短的时间就为我们完成了项目的审批,为我们审批下来12亿元贷款,让我们的项目建设可以如期进行。”某新能源产业园项目负责人表示。
2022年8月,某公司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建设新能源产业园项目,项目用地约1100亩,总投资预计150亿元。徐州工行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项目的审批,通过银团贷款12亿元,期限15年。
为更好服务我市重大项目,徐州工行构建重大项目分层营销机制,做好省、市、支行三级联动,尽快上门拜访并确定营销方案。在营销全覆盖的基础上,徐州工行对于已走访客户、有融资需求的客户加快提供方案。对于具备项目推进条件的,市、支行联动,及时跟踪,做好项目预审、审批工作,暂未有融资需求的,要求支行先进行开户等结算类业务营销。此外,对有融资需求的客户,加大对支行提高省、市重大项目走访率、开户率、审批率和落地率的奖励,对无融资需求的客户,对支行营销开户、结算、资金等综合化金融业务的成果进行奖励,切实提高徐州工行和清单内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徐州工行在同业的地位。
截至今年3月末,徐州工行已走访18户列入省重大项目清单的企业,4户完成贷审会审批,审批金额合计10.9亿元,已实现投放金额合计12.4亿元。
●奋发有为 服务企业发展
金融更好地赋能企业发展,才能真正体现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徐州工行加大金融助企纾困力度,更好地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大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力度,进一步降低经营主体综合融资成本。
“300万元的贷款顺利拿到手,让我们对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近日,在拿到徐州工行首笔“园区贷”后,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徐州工行利用工行江苏省分行下放的经营快贷3000万元审批权限契机,迅速锁定我市两大国家级开发区,联动所在支行多次走访徐州经开区管委会,制定“园区贷”专属融资方案。
徐州工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方案针对园区入驻的小微企业,基于税务、经营、基本信息等多维数据,建立客户筛选打分卡模型,为发展前景好、信用状况优的小微客户,提供用于合理生产经营用途的线上经营快贷融资服务。
方案制定后,经过与上级行和下级支行的反复沟通修改,徐州工行于今年1月中旬实现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贷”方案获批,方案获批后,通过联动营销,并于近日为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落地首笔“园区贷”。
为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徐州工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合理确定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总体保持普惠贷款利率稳中有降。截至2023年3月末,徐州工行当年普惠口径累放贷款平均利率为3.78%,2020年—2022年贷款利率下降91个BP,2023年在前期基础上又下降8个BP,持续减轻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为持续推进特色场景方案落地,徐州工行立足支行实际制定“一支行一特色”方案,积极联动市委组织部、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就徐州市引进的各类人才,针对性制定徐州工行“英才e贷”特色场景融资方案,联动市公积金中心制定公积金特色场景融资方案,立足园区制定徐州国家安全技术产业园园区e贷、经济开发区园区贷特色方案,发挥徐州工行产品在期限、利率、贷款方式等方面的优势,联动相关部门加强对新入园企业或存量企业扩大再生产类融资需求的市场挖掘,持续优化普惠贷款结构。
网点作为普惠产品下沉的主阵地,徐州工行要求各支行网点至少配置一名普惠专员专门从事普惠工作,在网点工作中起到政策上传下达、产品上转培训、业务发展和流程操作上主力军的作用,徐州工行从产品培训、队伍建设、考核激励等方面支持网点经营转型,借助线上产品的不断升级且在同业有足够竞争优势的有利环境,提高产品培训频次,通过“阵地+外拓”的模式,将产品渗透到客户线上线下各类场景,加快网点线上线下获客能力,实现网点e抵快贷营销、发起、落地业务持续增长。
截至今年3月末,徐州工行普惠贷款余额88亿元,较年初增加14亿元。
●双轮驱动 助力乡村振兴
为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徐州工行还加大基础设施、乡村振兴、生态建设、民生改善、文化旅游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形成金融引领各领域加速奔跑、协同发展的生动局面。
该行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围绕总省行“贷动振兴、福到乡村”主题营销活动目标,积极落实总省行乡村振兴业务旺季营销的工作部署,强化政银企农多方合作,倾斜信贷资源,创新金融服务。尤其自工商银行总省行推出特色产品“种植e贷”以来,徐州工行以此为抓手,积极向辖内涉农主体推广营销,并克服营销推广、业务流程中的问题,成功落地该产品,有效保障涉农主体春耕备耕的资金支持。
徐州工行强化科技赋能,切实做好工银惠农。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发挥大数据、APP等科技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工作。立足乡村县域客户的生产、生活及经营需求,聚合行内外优势产品与服务,研发乡村振兴线上服务平台——工银“兴农通”APP,将APP打造为农村客户易于操作、乐于使用的新农具、新超市、新平台。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通过入驻该平台,发布需求或特色农产品,进行有效的“兴农撮合”活动,也可借助信贷直通车专属通道,办理兴农贷、兴农贴等特色业务。
为进一步丰富融资模式,徐州工行在前期“苏农贷”“光伏贷”基础上,今年又相继推出“种植e贷”“兴农致富贷”等适应乡村领域特色普惠贷款产品。目前,徐州工行已率先在省内实现“种植e贷”业务落地共7户、330万元,“苏农贷”落地共5户、1950万元。
截至今年3月末,工行徐州分行涉农贷款余额262亿元,较年初增加40亿元,其中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8亿元,较年初增加6亿元。
●持之以恒 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三大任务之首,也是商业银行最根本的使命。徐州工行将坚持以满足经营主体金融需求为出发点,在维护好、巩固好现有经营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服务“343”创新产业集群建设,服务新市场、发展新客户、经营新业务,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能力。
“今年我们将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监管部门的工作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力争年内拟实现贷款增长150亿元。其中,制造业贷款60亿元、普惠贷款30亿元、战略新兴产业贷款50亿元、民营贷款20亿元。”徐州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针对我市“343”创新产业集群清单,借助徐州工行人格化授权政策及项目审批优势,积极为“343”创新产业集群提供金融服务。
围绕重点客户,创新营销模式、优化产品组合,做大客户总量和业务份额。突出产业链营销理念,将核心企业的优质信用,以点带线在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传递,形成批量获客。
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产业链,加强客户服务拓展,加快建设“金融服务制造业标杆银行”。走访徐州当地民营上市公司、地方龙头制造业企业,了解项目贷款以及并购等融资需求。同时,省市支行联动,加强对高新制造业企业技改项目服务,支持民营企业制造业贷款。
围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抢占优质客户市场。一方面加快完成申报设立开发区支行为新经济特色支行,提升新市场业务团队的专业水平,推动科技金融人员队伍建设,做大总量、做优质量、做出特色。另一方面扩大优质制造业企业名单客户库,利用好名单内客户贷款利率定价,落实“优质先于定价”策略。
围绕工行省行白名单、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白名单、工信部白名单、上市公司及拟上市公司客群,梳理一批有技术、有销售、有市场的客户,形成投放一批、审批一批、储备一批的目标库,强化储备厚度,提升有效转化,做大法人流贷客户群。
下一步,徐州工行将继续扎实做好金融服务提升,强化服务和产品的适应性和创新性,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加大对“343”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监管部门的部署要求,努力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本报记者 孙博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