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县域新闻 > 贾汪 > 正文

小香包成为致富金荷包

2023-05-04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王莉
2023-05-04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杨波 张雷

香包的制作和佩戴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汉代时,徐州香包工艺已经出现。马庄香包是徐州香包的一种。

原本,小小的香包只是地方民俗工艺品。如今,小香包擦亮了马庄文化招牌,同时靠着不断推陈出新,已发展为村里的特色大产业,成为村民致富的金荷包。小香包是如何做成特色大产业的?近日,记者走进全国文明村、中国民俗文化村——马庄村,探寻马庄香包的前世今生。

香包技艺在传承中创新、融合发展

在马庄村的王秀英香包工作室内,氤氲着淡淡的药草清香,80多岁的徐州香包非遗传承人王秀英穿着中式盘扣红衣,戴着老花镜,正带着一群年轻人穿针引线缝制香包。在她手中,巴掌大的一只小兔子香包圆润可爱,满含匠人的巧思。去年年底,马庄村的香包“莲花兔”一经推出很快就销售一空。

“‘徐州香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做了一辈子香包,从小跟着祖母和母亲学习做小荷包,长大后学做大一些的香包补贴家用。”王秀英说,“成年后,由于家境并不富裕,而制作香包要购买中药、布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很长时间都得不到家人的支持。”但是,王秀英凭着满腔热情,从来没有停止对制作香包的坚持。

2017年年底,王秀英成立香包传习所,带领马庄村及周边数百名妇女从事香包制作。马庄村村民夏桂美说,订单多的时候,一天能缝制40多个香包,一个月能领3000多元。

贾汪区委、区政府将香包提升至富民大产业的高度,委托国内一流团队,科学编制“香包产业发展规划”,开启香包产业新征程,建设香包文化大院、香包文化产业园,成立香包专业合作社……靠着线下销售、电商销售、直播带货以及香包文化节等多渠道销售、立体化宣传,小香包逐渐成为致富的金荷包。

在此过程中,不断创新、融合发展,成为香包内涵不断丰富、产业越做越强的动力。2020年,大学毕业的孙歌尧接过奶奶王秀英衣钵,成为徐州香包第五代传承人,开启了传统香包文化与新潮流的融合发展之路。

“我把香包在原来大小的基础上缩小一半,做成钥匙扣、手机挂件……”孙歌尧更懂年轻人的想法,这些新产品很快就成了“网红”。除了设计实体香包,孙歌尧还把香包设计运用到网络世界里。莲花荷包、宝瓶香包都可以在手机游戏里看到。

从小香包看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

香包之于马庄,带来了富民强村,更彰显了新时代的文化自信自强。

徐州香包极具装饰性特点,在汉代时用高级锦绣布料制成,内储茅香根茎或掺拌辛夷等香料。历经唐宋,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清初,香包已成为爱情的信物,并且作为佩饰盛行一时。

马庄村在民俗布艺制作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代表作品中药香包,内有20多种精心选制的中药材,如白芷、桂皮、薄荷、菖蒲等,香味独特、持久,具有预防感冒、驱蚊虫、安神等功效。

近年来,当地手工艺人在传承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对香包的题材作了扩充,在技艺上进行了革新,增加了戏曲人物脸谱等元素,将苏州发绣、刺绣与徐州香包艺术相融合,并针对当前市场需求,创造了新型的绣法和配色方式,增强香包工艺的艺术性,制作出符合当下人们生活需要和审美趣味的香包绣品,受到市场欢迎。

此外,马庄村借助香包这个产业龙头,依托紧靠潘安湖景区的资源优势,采取了包括民宿、民俗表演、中草药种植、农业观光采摘等在内的多元化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在保留香包原有民俗文化的基础上,与行业领先的运营转化公司合作,让香包“市场化、国潮化、商品化”。据统计,2021年,马庄村香包年产值突破800万元,带动周边3000余人就业。2022年,小香包“香”飘大江南北,共销售40多万只。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马庄村30年如一日,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升华。“香包成为富民产业,根植于马庄村的‘文化立村’,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香包的最大特色。”马庄村党委书记毛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