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守耕地红线 兜住兜牢“粮袋子”
日前,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春播粮食面积超1.4亿亩,完成意向面积的15.1%,进度同比快0.6个百分点。当前,粮食主产省份春灌工作已经全面展开。目前,全国大中型灌区累计放水150亿立方米,灌溉农田超过1.5亿亩,春灌进度已过四成。
布谷催播,劳藏护耕,阡陌之上,春耕正忙。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严守耕地红线,守住人民口粮,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头等大事”。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节约资源、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强化耕地保护和种植用途管控,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据自然资源部统计,目前,我国耕地面积达到19.14亿亩,连续两年实现全国耕地总量净增加,2022年较上年增加约130万亩,为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重要保障。
耕地红线就是生命线,是维护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耕地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为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我国坚定实施“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下达了严控耕地的硬任务,啃下了土地管理中的硬骨头。我国坚持法制护航,严密耕地保护法律制度体系,修订实施土地管理法及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颁布实施黑土地保护法,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将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足额带位置分解下达,优先划定、应划尽划、应保尽保。同时实行年度变化报告制度和补充耕地地块公开公示制度,全面实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先补后占,全面落实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确保“进出平衡”。一系列扎实举措,让耕地保护有了“活账本”,为粮食安全加上了“保险杠”。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确保粮食增产增收,在保障耕地面积的前提下,要努力探索,逐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耕地质量。要深入实施耕地地力保护和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开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养分平衡,运用科技手段调节土壤酸碱度,防止耕地退化。要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更新现有灌溉设施,提高土地开发复垦效率,加大中低产田土壤改造,努力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要坚持科技引领,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在种子选育、农药减施、高效节水等方面,积极探索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转化模式,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粮食大国。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只有牢牢掌握粮食安全,才能在风急浪高的国际环境中稳稳掌握发展主动权。严守耕地红线,守得是老百姓的“粮袋子”,守得是大国粮仓的“压舱石”。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稳步提高粮食产能,让美丽国土成为粮食高产的沃土,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何欣毅)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