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碧水润钟吾 人水共生醉心怡
|
本报记者 谢川 王海春 陈小凡
来到新沂,心旷神怡!新沂,古称钟吾。地处苏鲁交界,是江苏的“北大门”,地理位置特殊、交通区位明显。然而,新沂也处在沂沭泗流域“洪水走廊”,过境客水多,防洪排涝压力大;更是南水北调东线重要节点,市域水质安全关乎南水北调大局。
近年来,新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将“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理念根植于城市建设各方面,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成10公里城市水环、15公里泛水环和若干个微水环,让水环“建起来、美起来、用起来、活起来”,水环共融,人水共生。一座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新城”绽放开来,一个县级层面全域建设海绵城市的典型样本打造出来。
一环碧水润钟吾,人水共生醉心怡!
系统思维 全域谋划 『海绵+』理念落地生根
2017年,新沂被列为全省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并划定试点区域4.77平方公里。新沂根据自身实际,在多方调研、全面论证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系统思维,全域谋划,“海绵+”的理念落地生根。五大类63项试点项目全部完成,4.77平方公里试点区建设目标全面实现;全市共完成海绵项目141项,投资总额31.3亿元,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11.16平方公里,占比28.95%。试点区内水面率由2018年的3.24%上升至6.19%,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2%,面源污染削减率达到60.4%。
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内涝治理相结合。新沂结合水系分布及竖向标高,科学划分排水分区,做到“高水高排、低水低走”;疏浚连通河道水系,合理建设排涝闸站,增强水体滞蓄能力,实现涝能排、旱能补、日常能流动,打造城市“大海绵”,疏浚河道16条共52公里;整治易淹易涝片区,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技术手段,建设海绵设施433处,铺设雨水管网106公里,“一点一策”完成易淹易涝点治理56处。
将海绵城市建设与黑臭水体治理相结合。新沂将海绵理念应用于黑臭水体治理中,分类设置植草沟、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削减面源污染;深入开展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消除、三整治、三提升”精准攻坚,建设达标区14.2平方公里,消除黑臭水体9条;2019年新沂获批江苏省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示范市,2020年苏中苏北黑臭水体治理现场会在新沂召开。在臧圩河南段休闲广场,市民王洁对记者说:“过去这边都是树林、荒地,河水又黑又脏,现在河水变清了,周边也建起了景观带,很开心看到现在的变化。”她对城市的发展赞不绝口。
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相结合。新沂将海绵城市建设与棚改、旧改及背街小巷改造结合,完成了小区及单位海绵改造48个,莱茵名郡、新华小区等近20年的积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惠及居民13000余户;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经验作为全省典型案例在省人大简报刊发,棚改工作连续四年获得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表彰。群众因“眼见为实”从而“心向往之”,由“要我改”变为“我要改”。香格里拉小区居民房德梅说:“当时建的时候对海绵小区不是很理解,以为只是一个好看的景观,没想到下雨时真的可以从这里渗水,这里建好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雨天积水的现象了。我们大家都争着让改呢!”
将海绵城市建设与绿地品质提升相结合。新沂在海绵工程中融入园林景观理念,在绿化景观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兼顾功能与景观效果,做到既好用又好看,累计建设海绵型绿地248.3万平方米。
“海绵+”理念让城市品质得到不断提升,实现“净化”快人一步,“积存”收放自如,“一环碧水润钟吾”的生态宜居城市魅力进一步彰显,美丽新沂生态底色愈发显现!
因地制宜 精准施策 『海绵+』项目亮点频出
新沂市副市长石祥雷告诉记者:“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考虑问题。在实际建设中,则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围绕重点,全力攻坚!”
从全市的角度,构建三级“海绵”格局。新沂一方面连通循环城区水体,打造城市大海绵。利用城区水系围合特点,因势利导串联原有浜池沟塘,构建水系生态廊道,先后建成10公里水环、15公里泛水环和若干个微水环,将水体连点成线、连线成环、连环成网,并合理增设节制闸站,加强水体流动循环,提升河道水体活性和自净能力,实现涝能排、旱能补、日常能流动,打造城市“大海绵”。另一方面,推进地块海绵改造,源头削减污染物。通过小区雨污分流、雨水花园、透水铺装、阳台落水管改造等技术措施,强化雨水积存、渗透和净化,从源头避免生活污水经市政雨水管网直排入河,减少雨水径流污染。与此同时,实施道路海绵改造,消除易淹易涝点。大力实施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扩大连通行道树树池,提高绿地收水面积,增加路缘石开口、降低绿化带标高,将路面雨水径流导入绿化带蓄滞净化后,再通过管网外排,既削峰延时,又降低地表径流和初雨面源污染,完成临沭南路、臧圩东路等市政道路海绵改造13条,消除易淹易涝片区20余处,使群众切身感受到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好处。
在具体项目上,“海绵+”项目亮点频出:
沭河之晨公共海绵空间建设工程,是城市水环与泛水环重要节点工程。北起新戴运河,南至S323省道,西起临沭南路,东至沭河,总长约2.6公里,面积约35.3公顷。沭河之晨于2016年10月开工建设,总投资约2亿元。沭河之晨是新沂海绵试点区域和沭河的绿廊连接通道,是新沂市城市水环和泛水环的南段重要节点,临沭南路道路雨水和沭河原水通过沭河之晨内设置的湿塘、湿地等海绵设施进行净化处理后,给城市水环和泛水环作为重要补水来源。新沂市住建局海绵办主任张炜介绍说,沭河之晨是新沂海绵技术的综合示范集成代表地,通过地形的起伏实现洼地和高地的结合,因地制宜综合应用湿塘、生态停车位、植被缓冲带、生态驳岸及透水铺装等多种技术,发挥场地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削减径流污染,有效利用场地雨水资源,恢复自然水文循环,改善生态环境。他告诉记者,沭河之晨更是试点区域内最重要的公共海绵空间之一,不仅着眼于自身的雨水径流控制和污染削减,还被赋予服务和带动周边区域、地块的海绵城市建设需求的生态功能,成为兼具景观、休闲、娱乐及生态提升多重功能的公共海绵空间。
新沂一中海绵校园改造工程,是泛水环节点改造工程之一,更是公共建筑类海绵化改造的代表之作。近年来,由于极端降雨频发,同时校园也在不断建设扩大,硬质下垫面积逐年增长,校园存在较大的内涝风险。新沂以解决“场地有内涝、雨污管混接、排水不生态、景观品质差”为突破口,优先利用绿色海绵设施进行雨水滞蓄,系统实施项目雨污分流和海绵化改造,充分利用雨水花园、植草沟、透水铺装、透水模块等海绵技术,实现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全流程雨水径流控制,让水绿景观与海绵功能设施有机结合,并与泛水环水系连通,打造城市泛水环核心节点。新沂一中校长姚松告诉记者:“改造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校园内涝和生态功能缺失的问题,进一步保障校园排水防涝安全、提升校园水生态环境质量。”
钟吾壹号微水环海绵工程,在利用城市绿地建设公共海绵空间方面具有重要的典型示范意义。该项目采用系统化的雨水管理策略,统筹考虑小区和周边市政道路的雨水系统,依托小区南侧和东侧的公共绿地打造“微水环”,起到了缓解城市内涝、净化雨水径流、利用雨水资源、提升公共绿地景观品质的作用。通过设置生物滞留池、生态浅溪、旱溪、雨水调蓄池等海绵设施,增加雨水滞留、缓释、净化、调蓄、回用等功能,同时保证原有景观功能不缺失、设计标准不降低、园林品质有新意。钟吾壹号项目总经理唐晓辰说,“微水环”工程将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与园林艺术手法相结合,营造了生态景观和谐优美、公共空间适度宜人的良好效果。
新沂市园林处主任刘永告诉记者:“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我们十分注意融入园林建设的元素,坚持以绿为先、以水为魂、以人为本,做足水绿文章,高标准实施滨水绿地建设,恢复岸带生态系统,构建水绿交融的三生空间。”
多元共建 全民共享 『海绵+』模式示范引领
新沂市海绵城市建设专家组组长郝其梅这样对记者说:“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的综合性工程,必须坚持系统化全域推进,多元共建,全民共享,实现海绵+模式的示范引领作用!”
健全联动机制。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制度建设,严格考核办法,凝聚工作合力,理顺城市涉水管理机制,将海绵城市建设、城区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等涉水工作交由住建局扎口负责,结合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地下空间建设、黑臭水体治理、老旧小区改造、污水治理提质增效等工作,多目标协同推进,形成全域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部门联动机制。
强化全程管控。编制《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印发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管控、绩效考核、资金管理、运营维护等文件近20个,将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和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程序,通过方案设计、施工图审查、过程指导、竣工验收等环节对海绵建设进行全过程管理。建立市域海绵城市监测系统,定期开展效果评价。海绵试点建设以来,共审查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70项、专项施工图60项,组织海绵专项验收57次。
技术支撑有力。先后与上海宜水科技有限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委托中规院、江苏龙腾、满江春等具有丰富海绵建设经验的设计单位进行项目设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省厅、南京林业大学等专家现场指导,开展项目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海绵技术培训,开展土壤渗透规律、园林植物选型等基础研究,编制典型设施设计、设施维护管理等地方指南,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经验交流和考察调研,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不断提高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拓展资金渠道。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到账各类专项债、奖补资金约6亿元,综合使用于海绵项目建设。另一方面,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营管理。在钟吾壹号小区项目中,开发企业出资400万元参与推进小区海绵建设。此外,完善海绵城市建设奖励激励政策,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共建、全民共享的良好局面。
营造良好氛围。利用报纸、电视、微信等媒体,宣传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依托第一中学、职业大学、沭河之晨等海绵改造项目,重点打造“一栏一馆一学校”的海绵城市建设科普观光带,将雨水排水管廊、透水路面、生态树池等地下“海绵体”技术以实体模拟形式展现,同时结合微信扫码解说及线上APP学习,给大众提供一个优质的“智慧学习”平台,使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可观可感,让群众因“眼见为实”从而“心向往之”,激发全社会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情,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共建、全民共享的良好局面,为打造县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凝聚更大力量。
新沂市委书记陈堂清表示,新沂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水生态本底特征,将生态环境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打造,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为县域层面全域系统建设海绵城市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