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本报记者 胡劲松 王春莹 李悦悦
4月11日,市委书记宋乐伟,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剑锋率队赴连云港市考察学习,共叙深厚情谊,共话协同发展,在新起点上开启徐连两地合作共赢新篇章。
4月10日,本报采访组赶往连云港,实地感受当地发展的勃勃生机,探寻近年来连云港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盐田上『长出』千亿级石化产业
一进入连云港徐圩新区石化产业基地,采访组就被这里的项目规模所震撼。目光所及,管道四通八达、塔架错落有致,如同进入到一座钢铁森林。来自国外的油气资源经过海运被输送到海边码头,再通过管道进入大型炼化企业,生产出各式化工原料及丰富多样的化工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国内外市场。
徐圩新区所在地原本是一片占地467平方公里的低产盐田。经过当地13年坚持不懈的建设、2400多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近五年近2000亿元的产业投资,古老的盐田终于变成一座销售破千亿元的现代化“石化城”,万亿级产业基地雄姿初现。这其中蕴藏着怎样的秘密?
去年12月28日,国内单流程规模最大的炼化一体化项目——盛虹炼化全流程贯通,意味着连云港石化基地有了源头活水,工业原料需求不再受制于人。目前,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已全面形成盛虹石化、卫星化学、中化循环经济产业园三大产业集群,在全国化工园区中具有较大的后发优势和品牌影响力。
徐圩新区为什么可以闯出一条产业新路?这不得不提到徐圩新区“店小二”与“安全管家”的“双重身份”。
“近十年,盛虹取得跨越式发展,离不开这片创业土地、战略高地的支撑。”盛虹集团董事长缪汉根说。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企业还未生根落地时,徐圩新区“店小二”们的服务就开始了。
重大产业项目“定制+精准”的帮办代办、定期举行“政务服务送上门”服务、探索化工项目容缺受理新模式……“零距离”“加速”服务助力企业早日落地投产,为企业在新区生根落地、开花结果打造了温床。同时,图书馆、心理疏导室、文化活动室等多功能活动阵地及公交班次的打造,不仅满足了职工群众差异化需求,也间接提升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在项目落地前,主管部门就帮我们在管道架设、污染处理、人员住宿等配套设施及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这给了我们做好建设生产的底气,帮我们免除了发展的后顾之忧。”连云港石化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8月,卫星化学连云港石化烯烃综合利用项目一期二阶段已正式投产,为打造低碳化学新材料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石化产业基地,徐圩新区在做好企业服务的同时,始终把安全作为基地的“第一生命线”,着力构建世界一流石化园区应急管理体系。
与企业搭建产业链条一样,徐圩新区也搭建起了“防护”链条。事实上,在未来到基地时,记者便已感受到了这道“安全网”的密不透风。
“进基地前要在线上进行实名认证,然后入园申报,提交访问企业、事由、联系人、访问期限等信息,审批通过了才能进去。”陪同记者采访的连云港日报记者周莹介绍,徐圩新区产业工人和每日进出的危化品车辆比较多,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外来不稳定因素对企业生产和建设的影响,徐圩新区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先行一步试行全员实名制管理,建立人脸识别系统,车辆和人员进入前需通过“畅行石化APP”申报审查和实名认证。
织密“安全网”,徐圩新区以“防”与“救”的结合,切实提升化工园区的安全管理水平。
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运管服务中心,数字、图表不断跳动的蓝色大屏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水、电、蒸汽等能耗运行情况一览无余。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徐圩新区打造了能源保障中心、安全管控中心、环境监测中心,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不同环节、场地的动态可视化监测,实现了对石化基地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的安全智能化管控。
除此以外,基地内还设置了应急救援基地、重型化工消防站等多个安全配套设施与“智慧大脑”相配合,一旦出现安全预警,园区将第一时间调配人力物力赶到指定地点处理险情。
『集群+创新』打造产业升级『动力源』
4月10日下午,记者驱车来到位于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华药港”,一座座错落有致的楼宇透露着满满的现代化、科技感;恒瑞医药、康缘药业、豪森药业、正大天晴药业等知名医药领域巨头坐落于此;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医疗设备及医用材料等产品群集聚于此,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中华药港”拔节生长。
同是淮海经济区城市,徐州与连云港的产业发展布局上有着不少共同点。近年来,徐州锚定“建设产业强市”战略目标,聚焦培育“343”创新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其中就包括打造医药健康产业集群,这与连云港聚力发展新医药产业不谋而合。
近年来,两地积极引导恒瑞、万邦、恩华等企业发挥各自特色、实现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徐州来看,无论是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医药健康相关院校及人才数量,都为我市产业集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对来说,连云港的医药产业发展并不具备先发优势,但是历经半个世纪的创业发展,连云港医药产业工业产值近年来实现了年均增长超过20%,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成为全市行业集中度最高、竞争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而中华药港作为开发区建设的核心板块,医药产业产值、销售收入、税收占全市七成以上,4家企业进入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5家企业在主板和新三板上市。
无论是从产业发展速度或是产业规模,连云港向“新”而行的产业路径对徐州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以中华药港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就是一个重要特征。
聚力医药产业更高质量发展,连云港全力打造“港城特色、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千亿级中华药港,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布局“一区两园”主框架。“一区”,即核心区,通过打造高端产业载体,为入驻企业提供优质物理空间和公用配套。“两园”即东、西两园,为产业发展提供物理承载空间。同时,重点构建“4+X”产业体系,发展壮大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原料药四大核心产业,积极培育医疗器械、药用辅料、药用包装材料、制药装备等产业。
中华药港在推动产业集聚、产业要素汇聚、产业服务聚优的同时,为更多医药健康企业提供了施展拳脚的空间,使连云港加快打造国际化医药产业集群形成正向效应。
产业要发展,仅有集聚还不够,创新是记者关注到的另一个主要特征。
“创新快人一步,才能决胜千里。连云港医药产业产值与许多地区相比,规模并不大,但是我们创新药的数量在全国约占15%,在江苏省约占65%。”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医药产业发展局副局长刘建萍介绍,以中华药港所在的连云港经济开发区为例,开发区坚持“研发与产业化并重”,积极汇聚科技资源、完善创新体系,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了从仿制到自主原创、从国内走向国际的转型发展。
市场是创新的源头和活力的来源。连云港以市场为导向,抓住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做优做强医药产业链条。
“我们扮演的主要角色就是营造创新氛围,打造创新生态,为企业免除发展的后顾之忧。”刘建萍说,连云港经济开发区通过在研发、临床、销售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基础政策、配套硬件及人才服务等全方位政策工具包,加快构建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生态。
连云港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为徐州带来的参考价值不止于医疗健康产业,同样是两地重点发展的新材料产业也有着不少可借鉴之处。作为碳纤维领头企业,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坚持自主创新,掌握了碳纤维生产全流程核心技术,整体技术及产业化能力等方面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据了解,该企业共有员工1200余人,研发人员200余人,其中,研究生及以上的高学历人才占比达80%。
谈及如何吸引创新人才,神鹰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一方面得益于企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吸引力,同时也得益于连云港各类人才政策的支撑,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连落地发展,促成了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
协同做强『一带一路』交汇点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徐州与连云港联合建设“一带一路”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标杆示范项目。
两市同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在连云港的发展路径中,有哪些“他山之石”可供徐州借鉴?
4月10日下午,记者来到连云港港集装箱码头,吊车如林,大型集装箱货船停靠在泊位上进行装卸作业,一个个集装箱被轻巧抓取、精准码放,自动导引车往来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这里是江苏最大集装箱作业区,建有9个集装箱泊位,包括1个10万吨级、5个7万吨级和2个3万吨级、1个2万吨级,总设计能力274万标箱,可满足1.4万标箱集装箱船靠泊能力。”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龙说。
回望3月31日,连云港港滚装码头67泊位,105台徐工挖机顺利完成装船吊装作业,搭乘轮渡出口海外。这是今年港口首个徐工整船出口项目。
此外,连云港海关开发了“一带一路”多式联运智慧监管平台,通过数据交换,能够实现海运、铁路、码头、场站、无水港以及各货运企业的数据共享,多式联运国内段全流程数字化监控。
在全面开拓陆海联运通道的同时,连云港也逐渐打通了与中西部地区合作的通道。
2013年,连云港与哈萨克斯坦国有铁路股份公司牵手,签署共建过境货物运输通道、中转分拨基地的合作协议,“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项目应运而生。
跨越大陆,哈萨克斯坦这个中亚国家也有了“出海口”。
在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数字化调度中心,一块60多平方米的大屏幕格外引人注意。集装箱进出场销量、中欧班列累计到发数量、货源地、货种……各种数据一目了然。
“这块大屏从2022年6月份投入使用,相当于连云港中欧班列生产调度指挥的‘大脑中枢’,可以实时动态调度从连云港出发的中欧班列情况,实现信息共享、业务联动。”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左学梅介绍。
连云港港在数字化监管、一站式办理方面成效显著。首次在国际过境集装箱业务上尝试“船车(站)直取”模式,让国际集装箱过境时间由原来4天以上缩短至1天以内;首创中欧班列“保税+出口”集装箱混拼模式,帮助企业每箱节约费用达到60%、运行效率提升75%。
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连云港通过“数字”赋能、建设陆海转换枢纽、畅通陆海联运通道等方式,全力服务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未来,徐连两市将在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共建通江达海的海河联运网络。打通徐连运河,268省道市际“断头路”,联合打造陆海联运通道标杆示范项目,加快建设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
同时,推动连云港港口功能向徐州延伸,常态化运营徐州至连云港铁海联运班列,进一步优化联运监管方式、提升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聚力打造多式联运服务样板。
立足新起点,两地将实现陆港、海港、河港联动,共同建设“一带一路”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标杆示范项目的目标必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