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产业新篇章

2023-04-11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3-04-11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市工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指明了在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作为工业大市,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总书记指示精神,紧密结合徐州产业实际,把转变发展方式体现到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真正实现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深入转变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生态由“链”到“群”的系统提升。集群化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市委、市政府谋深虑远、系统布局,培育提升“343”创新产业集群,出台工作方案、制定十大行动计划、建立“四个一”推进机制,全市产业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路径更加清晰、任务更加聚焦。下一步,针对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3个优势创新产业集群,坚持做大规模、放大优势,形成更具影响力的地标产业;针对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安全应急4个新兴创新产业集群,坚持加快培育步伐、彰显产业特色,着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爆发点;针对精品钢材、高端纺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3个特色创新产业集群,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提档升级,让产业强市的“四梁八柱”支撑更强、引领更强。

深入转变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结构由“旧”到“新”的有序转换。阔步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必须向投资要后劲,创新项目招引方式、拓展项目招引渠道,找准项目落地实施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在金融、土地等资源上做足“功课”,用有效的投入推动产业的全面突围。必须向技改要提升,技术改造项目具有投资省、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要把技术改造作为推动产业快速转型的有力举措,每年实施300项以上重大技改项目,促进产品迭代、企业增效、产业升级。必须向企业要效益,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专业化程度,培育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协同发展新格局。

深入转变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动能由“制”到“智”的融合增能。近年来,我市将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作为推进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抓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上看,全市智能制造“有高峰、无高原”,中小企业还存在认识不够、投入不够、使用不够等问题。着眼未来,要把智改数转向“深水区”推进,积极抢占数字经济这个新赛道、新风口,在新一轮的智改数转中实现产业发展的新变革。要全面提升数字服务供给能力,加大服务商引育力度,打造高质量生态资源池;要加快实施数字化转型项目,编制项目清单,强化跟踪调度,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要强化标杆示范引领,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示范车间,带动上下游企业深度转型;要加快推动工业互联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平台的资源整合能力,着力推广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实践案例。

深入转变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创新由“弱”到“强”的快速跃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落实到产业,必须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体系。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大院大所之间的紧密合作,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体。要系统提升产业基础能力,聚焦“五基”,分年度实施一批强基项目,靶向突破一批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要建设高水平科创平台,推动产业培育和科创载体协同发展,提升面向产业需求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衍生孵化能力;要积极拓展成果转化渠道,加快创新成果市场化应用步伐,推动新技术、新场景快速落地见效,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深入转变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层次由“低”到“高”的全面重塑。持续提升全市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协同创新力、品牌影响力,推动我市产业发展融入到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要实施品牌化战略,鼓励企业制定和执行高于国标行标的企业标准,推动主要制造业产品质量水平进入国际国内先进行列,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高端制造品牌。要推动服务化延伸,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要突出集约化导向,由“总量论英雄”转向“亩均论英雄”,建立以亩均投资、亩均税收、亩均能耗、亩均就业带动等指标为衡量的评价体系,切实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发展成效。要推动绿色化转型,促进工业向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方向转变,走出具有徐州特色的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的产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