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一天探两闸

2023-04-10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崔东宁
2023-04-10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刘玉慧 朱睿

从北京到杭州,大运河穿江入河,绵延千里,串起数十座城。

城与城之间地势起伏,河与河之间水位不一,如何克服落差,让船只实现畅行?

4月1日,我们一天探两闸,去聆听这条千年古河与船闸的故事——在蔺家坝看船队穿行而过,触摸一条悠久黄金水道不老的脉搏;到沛县沽头村、大闸村抚碑怀古,感知人类与自然的命运与共……

探新闸

看船队穿闸而过

位于徐州市铜山区柳新镇的蔺家坝船闸,素有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北大门”之称。这里上接微山湖京杭大运河湖西航道,下连京杭大运河徐扬段,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流的黄金水道、运河航线的重要节点。

4月1日,恰逢蔺家坝船闸通航34周年。我们来到这里,记录一次水、闸、人之间的对话,探寻大运河之上“闸”的奥秘。

春天的运河,碧波荡漾,粼粼波光映出两岸桃红柳绿,盛放的油菜花为缓缓南去的水流镶嵌一抹金黄。

下午3点左右,从安徽驶往山东的一轮7拖空载船队靠近蔺家坝船闸。只见下游人字闸门缓缓打开,7艘驳船排成两列,由拖轮牵引从南向北前行,犹如军队般浩浩荡荡进入长260米、宽23米的闸室。

紧接着,下游闸门关闭,涨水,上游闸门开启,20分钟左右,船队便驶出船闸。

“船户不上岸,过闸费咋交?”

“现在过闸手续都是线上办理,下载新版‘水上ETC’软件,手机上就能申报信息、缴纳费用。”蔺家坝船闸运行中心主持工作的副主任石永健介绍,过去,船员需要在指定停泊区下船,上岸排队办理登记缴费手续,2015年7月开始,蔺家坝船闸启用水上物联网智能便捷过闸系统,大大缩短船舶过闸时间,提高了过闸效率。

船闸,变得更“聪明”也更“繁忙”了。

据了解,经由此处的船舶主要承担煤炭运输的重任,仅在2022年,蔺家坝船闸运行中心过闸轮队1943拖、驳船10128驳、单机船舶17669艘。像这样的现代船闸,在大运河江苏段共有12座,在整条大运河上共有18座。

“没有闸不是更好?船不就能在河上畅行无阻了吗?”

“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地势有高有低,而水往低处流,没有闸,河道就无法蓄水,船只就没办法通行。”石永健告诉记者,蔺家坝上下游的水位差在汛期时最高可达3米,有了船闸,才能灵活调节水位,保障大运河顺利通航。

我国是最早建造船闸的国家。早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为克服沟通湘江和漓江之间的水位落差,凿灵渠,设置陡门(即闸门,又称斗门)。这种陡门构成的单门船闸,又称半船闸,是今天船闸的雏形。文献记载,京杭大运河上最早的闸门位于扬州运河附近,于南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建造。

蔺家坝最早的“闸”建于1958年,是座节制闸,主要用来灌溉、排涝和改善航运条件。1989年,1号闸建成通航,设计年通过能力为2000万吨;2013年,2号闸建成并投入使用,设计年通过能力为2300万吨。

有“闸”之前,蔺家坝又是怎样的景象?

时间回溯到300多年前,蔺家坝旧址始筑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相传附近蔺姓村民在河上修草坝,撑船载人渡河,蔺家坝由此得名。彼时,流经蔺家坝的河又叫运盐河,蔺家坝周围即是一片盐场。运盐船在此卸货,府官主管营销,各地的盐商蜂拥而至,一派繁荣。

时光流转,运河流淌。2017年年底,蔺家坝船闸被江苏省列为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标识项目。2019年6月,上榜“江苏最美运河地标”。今年3月,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专程来此调研,要求打造一批具有徐州鲜明特色的航运、文化和地域标识。

站在蔺家坝垮闸公路桥上俯瞰,白墙黛瓦枕河而立,作为这里文化标识的汉阙底座正在施工,蔺家坝船闸生态环境提升工程有序推进中。

石永健介绍,提升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闸区绿化死角生态覆绿、闸区既有建筑外立面改造、航运文化标识建设等,预计明年3月竣工。

楚风汉韵,苏运门户。一个个即将落成的景观令人期待。34岁的蔺家坝船闸,正青春。

访旧闸

叹古村沧桑巨变

作别蔺家坝,我们沿着湖西大堤,向北行驶约40公里,来到胡寨镇沽头村寻迹沽头闸。

沽头村位于京杭大运河西岸,因明朝嘉靖二十年工部兴建沽头城而得名,是一个有着近500年漕运历史文化的渡口码头古村。

据沛县文史资料记载,元大德十一年 (1307年)在沽头设闸,分大、中、小三个,每闸相距五里,明、清两朝又对沽头闸不断扩建,并在沽头建起城墙,城内设有“工部分司署”,配以“南漕巨镇”“北饷通津”两个大牌坊,专管沛县一带河道和闸座事务。

物换星移,岁月流转,因黄河曾多次决口,昔日的沽头城早已湮没于地下数米处,沽头闸的踪迹更是无处可觅,唯见一处新建不久的运河文化园。园内有一座“重修祥国寺记”石碑,两侧长廊手绘着布帆如林到黄河冲决的故事,静静诉说这里的前世今生。

沛县民风淳朴,问路寻事皆有村民热情指点。

96岁的张梦印是土生土长的沽头村人,其祖上从明朝就在此聚族而居。老人退休前教了几十年的书,尽管年近百岁,依然精神矍铄。问起长寿秘诀,他总结了“三个一”,即每天一个鸡蛋、一个苹果、一盒牛奶。在老人的讲述中,有关古闸的一段段历史仿佛浮现眼前。

“据说,以前的沽头城很大,不止沽头村这一片,城内还建有沽头精舍和仰圣书院,沽头闸旁边还有个沽头集。”张梦印老人告诉我们,南来北往的船只从这里经过,带动了沽头的繁荣与发展,运河上常常帆樯林立、轴胪相连,城里则商铺林立、人声鼎沸。

这样的盛况,在路过沛县的文人诗词中亦可得到印证。“卖谷人争市,妆醝客上滩”。明正德年间进士张璧所作的五言律诗《沽头》便描绘了沽头集商人争市的热闹景象。

离沽头村不到7公里处就是大闸村,原名上沽头,因建有大闸而得名,历来有“东望微湖,西顾泗亭,南瞰彭城,北瞻济州”之称。来到此村,古闸的风姿同样难寻,只有一块刻有“京杭大运河(徐州段)”的标志碑。在此碑东侧不远处,矗立着当地望族大闸沈氏碑亭。据沈氏家族第十八世孙沈兆海介绍,明成祖永乐十二年,时值沽头灾后大饥,饿殍哀号,民不聊生,来自宿迁的沈海带百石粮船沿京杭大运河入会通河,入沛邑上沽头闸,倾散所运之粮救沽头百姓。翌年,应沽头闸耆老虔邀复来。自此,沈氏便在此定居。如今,沈氏一族后人已达到万人。

据沛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文物科科长张倩介绍,2019年,沛县在湖西农场大闸村对沽头城遗址及古运河水利工程考古调查勘探,确认了会通河沛县段运河故道的位置和走向,根据勘探所获河道、堤坝、闸口等遗迹位置与文献记载信息相比较,可知该遗迹应为嘉靖四十四年黄河决口淹没的会通河沛县段。

这次考古调查勘探,在大闸村还探明了运河堤坝及河道范围,明确运河故道长度8公里;发现保存较好的石闸1座,该石闸分为对称的两个闸墩,距地表深度9米,自身高度应在6米,闸墩平面呈梯形,闸墩间的闸口宽约10米,单个闸墩短边15米、长边25米、宽25米;发现砖工遗迹多处,大闸村内砖工遗迹主要位于地表下4—5米,应属于建筑堆积,类似的还有孙家村东南的两处砖工(石工) 建筑,遗憾的是沽头城遗址仍未发现明显迹象。

古韵悠悠,今风飞扬。

“闸”,凝结着古人的智慧,蕴藏着运河流淌的“密码”。千百年来,南来北往的舟楫穿“闸”而过,灵动了运河,丰富了运河。如今,这一重要的水利设施,依然焕发出新的光彩。“闸”既是一个活化的文化符号,也是一个可观、可感、可用的交通设施,必将在新征程上,将一艘又一艘承载着南北交融、发展希望的船只,渡向远方……

大运随笔

闸似无情却有情

李梦虎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共有12座,在整条大运河上共有18座……

在常人眼中,一座座船闸似是影响着行船的速度。

不是吗?260米长的水面距离,常规船1分钟就可驶过。而在蔺家坝船闸应用“水上ETC”以后,从这驶过也得20多分钟。

闸,看似是“卡”船的,实则是“渡”船的,是对水的节制、开发和利用。

闸,是运河的开关,一开一合间,畅通了运河、繁荣了运河、成就了运河。

闸,是航船的水上步梯,一级级船闸,把一艘艘船送向高处和低处。

没有闸,运河之水就像脱缰的野马,不能蓄泄自如,河道自然也无法顺利通航。

是一座座闸,让运河全流程充盈水体,把水资源合理分配到不同河段,让高处不再干涸,让低处不再汪洋。

运河有闸,人生亦有闸。

从沽头闸到蔺家坝船闸,从埋藏在地下的古闸到藏着“科技密码”的现代化船闸,闸的规模不断加大,建制不断变化,但闸所蕴含的哲理不变——节制蓄能,放纵释能,在一开一合之间,完成人或船的使命抵达,让逆水行舟成为现实,让逆势上扬成为可能。


专题指导:徐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本期顾问:胡其伟

本期统筹:李梦虎

张倩、沈兆海对本文有贡献,特此鸣谢!

编辑:崔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