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旖旎花倾城 一车风行粉飘香
|
本报记者 张德鹤
■编者按
3月29日至4月2日,中国地市媒体融合发展大会暨“全国百家党媒看柳州”活动在广西柳州举行。与会嘉宾走进柳州工业发展、城市建设、水质保护的第一线和媒体转型的最前沿,触摸柳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脉搏,全方位、沉浸式体验柳州“一台车、一江水、一朵花、一碗粉”的城市新名片。
一江旖旎、一花倾城、一车风行、一粉飘香,早已成为广西柳州市最为闪耀的城市名片。“一台车”、“一朵花”、“一江水”和“一碗粉”的名片汇聚流量,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柳州宜居宜业的城市形象获赞无数。
“一江水” 全国水质“三连冠”
柳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柳宗元笔下的“江流曲似九回肠”的柳江是柳州的母亲河,一江碧水穿城而过,在柳州主城区形成一个“U”形。
在生态环境部通报的2020年至2022年全国地级市城市地表水水环境质量榜单中,柳州连续蝉联全国地表水水质冠军,实现“三连冠”。
而全国第一的水质,作为西南工业重镇的柳州,来之不易。针对老城区工业过于集中的情况,柳州以搬迁一批、改造一批、关停一批、整治一批的方式推动污染企业整合重组,对一些治理无望、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关闭,对一些排污不达标但具有改造意愿的企业以“退城进郊”“退城入园”等途径进行改造提升,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得以明显改善。
柳州着力在沿柳江两岸打造景观带、文化带。而今的柳江两岸,已是柳州人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
碧水蓝天的柳州,还引来水上摩托世界锦标赛等知名赛事在柳州举办,让柳州成了著名的“水上运动娱乐之都”。
“一朵花” 千树万树紫荆开
洋紫荆是柳州市“市花”,也是柳州城市新名片。
洋紫荆自20世纪30年代引进柳州,80年代被引入柳州街头,目前有近30万株紫荆遍布柳州全城。柳州也成为全国种植洋紫荆最多的地方。伴随洋紫荆的成长,柳州逐渐也有了一座“花园城市”的雏形。2012年至2018年,柳州分两步走,分别实施了“花园城市”1.0版和2.0版建设,让全市形成了“一花为主,四季可赏”的景观格局。
柳州用融入血脉的工业思维栽培洋紫荆,建设了“中华紫荆园”,将其打造成“宜居城市、紫荆花城”的最重要展示平台。每年3—4月,30万株洋紫荆绽放,呈现出“半城山水半城华”的美妙景致,催生出“赏花经济”“紫荆文化”,让柳州这座工业城市享受到生态旅游发展的红利,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一台车” 汽车拉着城市跑
在新能源汽车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全国每生产10辆,就有约一辆来自柳州。目前,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突破144万辆,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近10%。
这份成绩的背后,展现了这座“汽车拉着跑的城市”敢为人先、实干创新的精气神。近百年来,“汽车”作为一个符号,已经刻录在柳州的基因中。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崛起,形成了政企联动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柳州模式”。该模式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市民的出行,让全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也成为全市传统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加速转型的引擎。
去年,东风柳汽汽车出口再创历史新高,目前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70个。东风柳汽进出口公司总经理程源告诉记者,柳汽“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陆续开拓俄罗斯、德国、韩国等市场,今年海外销售继续迈出跨越式步伐。
如今,作为全国唯一拥有一汽、东风、上汽和重汽四大汽车集团整车生产企业的城市,柳州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拥有规模以上零部件生产企业超300家,培育出了“五菱”“宝骏”“乘龙”“风行”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知名品牌,柳州汽车年产量稳居全国前五。
“一碗粉” 百亿级“世界网红”
从街边小吃到“百亿级世界网红”,柳州螺蛳粉特色产业已成为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2021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柳州视察时称赞道:“真是令人惊奇!小米粉搞出这么大规模的产业来,不容易,值得好好研究总结。”
2014年预包装螺蛳粉问世,开始“飞”往中国各地,甚至东南亚、北美洲、欧洲等地。从“路边摊”到“工业园”再到“俏全球”,柳州螺蛳粉成功“出圈”,让世界为之惊叹。这是柳州用工业思维发展特色产业的成果。
近年来,柳州市进一步做优做强螺蛳粉产业链,在各区县打造一批螺蛳粉原材料生产基地,通过“总部+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开展螺蛳粉原材料的种植、养殖,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紧紧围绕螺蛳粉生产制作这个核心,柳州通过贯通种养、产供销各个环节,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1+1>2”的规模化效应,创造了30多万个就业岗位,成功把特色产业打造成惠及民生的幸福产业。
据统计,柳州去年螺蛳粉全产业链实现收入600.7亿元,同比增长19.75%,袋装螺蛳粉实现销售181.75亿元,同比增长19.6%,成为“百亿级世界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