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党的二十大精神照亮文艺创作新征程
|
||
|
本报记者 吴悠 张瑾 刘玉慧
徐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周淑娟:
为时代而歌 为人民立传
《贾汪真旺》,再度获奖。日前,江苏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结果揭晓,由周淑娟、何圭襄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贾汪真旺》名列其中。
在此之前,这部作品已入选江苏省作家协会2018年重大题材文学作品创作工程、2020年江苏省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和江苏省“礼赞全面小康 致敬建党百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获得第35届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奖等。
“要紧扣时代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不断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周淑娟是江苏省作家协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徐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在投入报告文学创作之前,周淑娟一直致力于《红楼梦》的研究,十几年间创作了大量的随笔和散文,其所著《纵横红楼》一书获冰心散文奖中最重要的散文集奖。
从“红楼”到“青山”,从“贾府”到“贾汪”,是什么促使周淑娟将目光投向更为恢弘的时代背景,将笔触指向不平凡的普通人?
“每次回望贾汪的人物和风物,分明有无垠的希望给予身心力量;每次站在贾汪这片土地上,都能看到崭新的生机破土而出。”周淑娟说,“我想通过个人努力,写下一些人的事迹,在普通的生活中呈现家国情怀。”
为了获取更多鲜活的素材、深入剖析“贾汪真旺”的根源,周淑娟利用业余时间一次又一次前往贾汪采风,尽可能多地与贾汪转型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对话交流。在她的笔下,一群群勤奋努力、勇于创新的贾汪人民跃然纸上,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变为现实。
《贾汪真旺》的出版发行并不断获奖,给予了周淑娟极大的激励。2021年,以序守文为主人公的报告文学作品《永远是个兵》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后,再次引起热烈反响。
“序守文的精神力量巨大而丰富,不仅打动了我,更引领着更多人向着精神高地进发。”周淑娟告诉记者,从序守文一个人的身上,她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是如何践行初心和使命的,也看到了一群徐州供电人的奉献情怀和社会责任。
在一次次实践中,周淑娟更加坚定笃行——从“红楼”走向“青山”,从书斋迈向田野,拿起文学的显微镜和放大镜,深入新时代的火热奋斗现场,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时代而歌,为人民立传。
“这座‘青山’,就是乡村能人,就是产业工人,就是普通百姓,就是抗洪英雄……他们,同样是历史天空下的高峰和经典。”周淑娟说,“多年来我感受到时代给予的馈赠,也希望用文字把这些传递给更多读者。”
大运河,是“水上长城”,是“文化之河”。如今,周淑娟又把笔触转到纪实文学中,选取江苏境内的运河城市、与运河伴生的特色村镇、运河两岸的人物风物等,重点反映乡村振兴战略在这些村镇里所呈现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生活富裕、文化嬗变等图景。
“目前,已经完成前期资料收集工作和徐州部分章节的撰写,接下来将通过更深入的采风访谈,更广泛的田野调查,展示新时代大运河的生机活力。”周淑娟说。
“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应主动呼应时代需求,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扎根人民创作精品。”周淑娟表示,自己将持续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丰富文化供给和锻造文艺精品结合起来,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结合起来,不断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更多文艺华彩。
徐州琴书青年演员徐妮娜:
用传统曲艺讲好英雄故事
“娘捧起军装千斤重,真好似紧紧把儿揽在怀中……”河南马街书会上,徐州琴书青年演员徐妮娜表演的《认娘》,讲述了王杰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表现了王母在得知儿子为救民兵壮烈牺牲后的悲痛心情。
马街书会是全国曲艺界的盛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举办的第18届中国曲艺·马街书会优秀曲艺节目网络展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让英雄王杰的故事得以传扬四方。
由邳州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选送的徐州琴书《认娘》,由中国评书艺委会主任杨鲁平、国家一级作曲董瑞华和徐妮娜联合打造。
嗓音优美、形象出众的徐妮娜来自于山东台儿庄唢呐世家,从小耳濡目染于艺术表演,先后师承徐州琴书表演艺术家魏云彩、军旅曲艺艺术家杨鲁平。近年来,由她表演的徐州琴书《韩英见娘》《杨开慧·诀别》《认娘》等主旋律作品,在多个曲艺赛事中频频获奖,她本人也已成为徐州琴书事业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
“在《认娘》这部作品里,我饰演的是王杰烈士的母亲,很幸运能够饰演这样一位伟大的英雄母亲。”徐妮娜介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曲艺形式短小灵活,用徐州地方曲艺来演绎发生在徐州的英雄故事,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琴书用徐州方言演唱,兼具南秀北雄的风格,婉转灵秀又不失高亢激昂。如何更好地通过艺术的形式,再现英模人物伟大精神,让红色故事更有情感温度,徐妮娜不断在探索。
为了表现王杰母亲得知儿子为救民兵牺牲后,既悲痛又为儿子的行为自豪的复杂心情,徐妮娜阅读了大量的王杰事迹史料,多次到王杰纪念馆采风,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之上对人物进行再塑造。15分钟的节目,还原了有血有肉的人物本色,打动了无数观众。
“一个好演员,不光能演,还必须具备创作能力。只有能创作,艺术生命才能长久。”徐妮娜牢记导师杨鲁平的这句话,在导师的指导帮助下,于2021年创作演出了徐州琴书《杨开慧·诀别》,先后获得第五届江苏省文华奖、江苏省文艺大奖等。
“我的两位师父都是曲艺界的艺术大家,他们毫无保留倾囊相授。魏老师教授我徐州琴书的演唱,杨老师指导我曲本的创作,能够成为他们的入室弟子是我的福气。”徐妮娜说,“在创作《杨开慧·诀别》时,杨老师强调,写英雄人物不能以作者的意志为转移,要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强调艺术的真实再现,还原有血有肉、普普通通人的本色。师父的话,打开了我的思路。”
13岁就进入戏剧学校学习的徐妮娜,在舞台上已打拼了20个年头,凭着执着的热爱和钻研,如今的她已是国家二级演员、徐州市曲协副主席,拥有“紫金文化艺术优青”“江苏省优秀青年曲艺人才”等荣誉称号。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传统的徐州琴书如何守正创新,在新时代绽放光彩?面对记者的提问,徐妮娜不假思索:“我觉得只有坚持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才能实现琴书表演的应有价值,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用文艺擦亮红色文化底色,将红色基因传下去。”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中,徐妮娜一直积极参加省市文旅部门的展演和基层巡演,不断地以优秀作品讴歌英雄,弘扬正能量。“希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不断涌现,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充盈起来、丰富起来。”徐妮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