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今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六届“中国水周”。
市水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35亿立方米,正常年份每年缺水大约10亿立方米,是全国4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10亿立方米就相当于30个云龙湖的水。也就是说,徐州每年要从外地调30个云龙湖的水,才能保证正常的生产生活。
我市水资源状况如何?如何才能有效节水?记者采访了高级工程师、江苏省节约用水评审专家库成员余莹莹。
记者:徐州市水资源现状如何?
余莹莹:徐州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约为20.5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约为20.25亿立方米。
徐州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降雨量主要集中在6—9月汛期,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地表径流年内、年际变化大,全年约85%的径流集中在6—9月份。
在空间分布上,总体上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多年平均降雨量东部约为849毫米,西部约为711毫米,东部降水多于西部,东部过境水量也多于西部。总体上来说,徐州市资源型、水质型缺水并存。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水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是缓解我市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水安全的必然选择,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徐州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我市在推动节水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余莹莹:我市坚持十六字治水思路和要求,大力推动全社会节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制定了《徐州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细化了各领域节约用水年度任务。通过实施用水总量、强度和用水全过程“双向管控”,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节水开源、节水示范创建工作“五大行动”,完善水价综合改革、节水标准体系、节水奖励办法、节水统计和信息共享、水效标识制度“五项机制”。加强计划用水管理,落实节水评价机制,加强水循环利用,积极推进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实施节水型载体创建行动,实施水效领跑和节水认证等。
记者:除了这些措施外,我市在用水总量、用水管理、节约用水等方面,有没有相关的条例进行规范?
余莹莹:新修订的《徐州市节约用水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新增章节“非常规水源利用”是《条例》的一大亮点,明确了非常规水源利用规划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编制,市县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负责统筹协调配套设施建设;水行政主管部门在下达用水计划时应当优先配置再生水;城市绿化、道路清扫等市政用水和观赏性景观、生态湿地等环境用水,有条件的用水户应当使用再生水。
《徐州市重点行业用水定额》已重新修订并发布,自2022年2月1日起施行,共包括用水定额指标163个,其中78个指标系自主制定,确保我市主要产品用水定额覆盖到位。
记者:刚刚提到推进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我市有哪些地方达到了这个标准?
余莹莹:我市积极推进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铜山区2018年第一批通过水利部验收,丰县2019年,贾汪区2020年,沛县、睢宁县、邳州市、新沂市2021年通过水利部验收。目前正在积极推进鼓楼区、云龙区和泉山区开展创建工作,实现我市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全覆盖。
记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节约用水?
余莹莹:我们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用水后及时关掉水龙头,尽量做到一水多用;动员家里采用节水器具;经常检查家中的自来水管路,一旦发现漏水,要及时修理、堵塞流水……惜水爱水节水护水,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本报记者 蔡洁 整理
●记者手记
节水不是某一级政府、某一个企业、某一个人的事,节水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事。
节水也不是简单地减少用水,而是形成全民共识,使节水真正成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条件。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耗水大户采用了中水循环等“黑科技”,智能监测系统被应用到校园、企业,更多人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在节水行动中,需要部门、地方协同推进,更离不开无数你我他的共同努力。
滴水成河,粒米成箩。打开水龙头时,尽量让水流小一点;淘过米的水可以浇花种菜;洗过衣服的水还可以冲马桶……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单位都可以努力探索,哪怕只是细微处的优化和改变,也势必汇聚起节约用水的强大合力。
来,一起努力吧,从身边和细微处出发,从“点点滴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