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编织美丽“饰”界
|
本报记者 李宁 李臻 通讯员 王刚 赵鹏
“大李集包网走天下”,是睢宁人常说的一句话。依靠做头饰起家,李集镇的饰品加工产业把生意做到了浙江义乌,把产品卖到了国外。
在李集镇,送完孩子上学的留守妇女赶回家中加工饰品,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而带动饰品加工产业在李集镇蓬勃兴起,并在千家万户中“建”起一座座“没有围墙的工厂”,离不开张莉莉的推动。
3月8日,我们在李集镇饰品电商产业园里见到了徐州顶好饰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莉莉。
农家女孩、民办教师、义乌打工女、职业经纪人、企业老板,这些都是张莉莉曾经拥有的“标签”。
20多年间,张莉莉用一双巧手在李集镇“编织”出了一个美丽新“饰”界。
今年49岁的张莉莉出生于李集镇东圩社区一个农民家庭。她曾在李集镇一所学校担任民办教师,1997年主动辞职“下海”,带着不足500元到义乌市场打工。
“当时的义乌市场正处于初创阶段,市场里好多店面都展示着小饰品,像发卡、头花等。”用8个月时间熟悉了饰品加工的流程和设计原理,张莉莉从中发现了商机,“我们家乡素有‘大李集包网走天下’的美誉,好多乡亲都会饰品加工,这一行业在李集有干头。”
依靠诚实和苦干,张莉莉赢得了老板的信任,带着一部分样品和原材料回到李集镇异地生产。
回到李集镇,当不少乡亲心存疑虑不敢上手时,张莉莉公开承诺:原料可以带回家里生产,料子损失再大也不需要赔偿,初学者每人每天领10元工资。
从义乌商家拿到订单——收到寄来的原料——发放给小组长——小组长派发到加工户——回收成品并验收——发往义乌商家,年轻的张莉莉逐渐成长为李集镇最早的职业经纪人,也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由于饰品加工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技术含量也不高,年轻人和老年人都能干。送完孩子上学就赶回家中加工饰品,成为李集镇大批留守妇女赚零花钱的重要选择。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张莉莉的带动下,这种代加工运营模式在李集镇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涌现出一大批职业经纪人。
尝到甜头的张莉莉已不满足于单纯的代加工,她动员丈夫王浩放弃“铁饭碗”,与她组成“最佳拍档”,一方面在义乌设立代办处,从企业和外贸公司直接拿订单,一方面大胆试水,将加工业务范围拓展到手饰、胸饰、服饰和家庭装饰品。
“我们在北京设立了创意饰品研发中心,聘请专业设计人员培育自主品牌,先后申报妆点饰品、顶好佳人、汉邦饰品三个商标。”张莉莉说,产品成功参加多个国际展会并拿到订单,真正实现打开国际市场的目标。
如今,李集镇的小饰品已由过去单一的发卡发展到十多个门类、近千个品种,而直达义乌的物流专线从1条扩大到6条。
“现在,李集镇的饰品加工从业人员已超2万人,饰品加工点有600余个,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花老板’有近200家,每年赚取2亿多元的加工费,饰品产业成为名符其实的‘富民产业’。”李集镇党委副书记武桂红说。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李集镇镇长姚尧告诉记者,近年来,该镇组建饰品加工协会,让经纪人组团应对市场风险,还建起了功能齐全的饰品电商产业园,并构建网络合作和直播平台,让“大李集”的小饰品藉此走出国门、直销世界。
张莉莉带动饰品产业发展所做的努力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她先后被评为睢宁县十佳创业女明星、徐州市三八红旗手等,所创建的徐州顶好饰品有限公司先后被授予江苏省女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践基地、江苏省家门口创业就业示范点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