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玲:聚焦信心公平创新 引导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信心公平创新 引导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徐州工程学院金融学院院长 董金玲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营企业成长在中国希望的田野上。开始是一片荒芜的田野,在夹缝中求生存。中国走出了一条民营企业发展的道路,何其艰难!这也恰恰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筚路蓝缕开出的一条路。”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我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翻开改革开放历史,“承包”“下海”“个体户”“万元户”“股份制合作”“互联网创业”,一个个逐年变化的“热词”背后,是民营经济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无限活力与可能。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可以说,民营企业是创造就业、创新发展、贡献税收的重要源泉,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
民营企业大多以传统产业为主,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较低,产业链条较短,专业化程度不高,抵御风险挑战的能力较弱。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民营经济发展遇到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如投资意愿不强、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等,进一步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信心是关键,公平是基础,创新是核心。
为此,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全面清理和废止阻碍参与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打破影响平等准入的各种壁垒,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项目建设,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方式盘活国有存量资产,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倾心倾力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让尊重、理解和成全民营企业家的创新创业创造,成为弘扬企业家精神最鲜明的态度和最有力的行动。
(本报记者 段小凡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