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女农人 挑起『金扁担』

2023-03-10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3-03-10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胡明慧 张亚轩 李臻 陈小凡 杨波 段昱 通讯员 王阳 张体会 周艳

以前“抛家弃子”在外辛苦打拼,现在在家种菜,不光一人致富,还能带富一方;干过大买卖,转行干农业却栽了跟头,可靠着那股子不认输的韧劲,硬是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闯出一片新天地;从种植几十亩地到包下600多亩,闯过了生活的艰辛,赢来了甜蜜的生活……

在传统的刻板印象里,女性干农业,实在没什么优势——体力拼不赢、力气拼不赢,干啥也不成。

而如今,乡村振兴的春风,吹进广袤的乡野,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性。女农人不拼气力拼技术,不拼体力拼闯劲,照样拼出好日子。

这么一群有闯劲、重技术、会经营的乡村“女农人”,正汇为一股澎湃的力量,带着乡亲们挑着致富的“金扁担”,书写着属于她们的精彩篇章。

张呈荣:从土地里一茬茬地收获幸福

“这都是‘趴地’菠菜,别看只种了半亩地,自己拉到市场卖,也能收获几千块钱。”惊蛰时节,正午时分,沛县杨屯镇子怡家庭农场主张呈荣蹲在地头,低头用铲子挖着菠菜。说到自家菜地,她顺手指过去,红扑扑的脸庞泛出自信的笑容。

“玉米、小麦、水稻……我们种地是一茬接着一茬,四季不得闲。到冬天,就扛着打好的玉米粒去集上卖,比人家过来拉一斤能多卖一毛钱。”如今,44岁的张呈荣与爱人种植了近700亩地,身高仅有1.58米的她,能徒手从高处搬下100多斤的肥料。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女强人”是周围人对她最多的评价。

“右手牵着爹,左手挽着妈,中间是我的地。”作为家中唯一的孩子,在父母身体皆抱恙的情况下,张呈荣很小就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我也想外出打工赚钱,但是真的放不下爹妈和孩子。想来想去,还是种地。”因为家中条件有限,孩子年幼时,为了换喝奶钱,她狠心卖掉了自己的长发。

2015年,在他人引荐下,张呈荣盘下了朋友的几十亩地,她本以为日子会平稳地展开,却深切体会到了耕种的艰难。

那一年,没有机械,全靠人工,却遭遇暴雨连绵,地里的大豆化作泥汤,一家人颗粒无收。路过的同乡看出她的窘迫,从此,下雨时帮她遮蔽庄稼,晴天时又不忘接应。后来,在好心人的介绍下,张呈荣将种出的大豆加工成豆油和豆饼,才获取了微薄的酬劳。

“也想放弃,但是我不能。”回想起往事,张呈荣的眼眶慢慢蓄满泪水,父亲患病十年,药物、医疗用品、奶粉等都需要花钱。其间,她每天都要协调好时间,无数次往返田间与家中,将老人打理得干干净净。

后来,曾接受过帮助的张呈荣也常帮邻居们买些农药、做些外加工,通过不分白天黑夜的干活,日子才慢慢好了些。2018年,她种植了近300亩地,并开始购买机器。又过了两年,两口子购置了无人机,500余亩土地种植效率大幅提升。当下,他们流转土地达693亩,建起了粮食储备库、晒场、农机存放库、农资存放库等,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建成了高产攻关田,小麦平均亩产达到623公斤、水稻达到737公斤,比普通稻麦田块增产20%以上。

作为一名女农人,张呈荣说话行事显得颇为豪爽。“我爱人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我做起事来风风火火的,现在从卖菜到加工再到谈生意,基本都是我去。”如今的张呈荣满满的干劲,“我们计划增加打面机等农作物粮食深加工设备,建立支持采摘的生态园区,创建有机农产品基地,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带动本镇农业生产,为有困难的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孙小灵:干农业,其实不简单

“我这人就是闲不住,总喜欢找点活干。”2月28日,在睢宁县姚集镇张尹村,记者见到了正在修剪苹果树的孙小灵。

孙小灵,40来岁,是土生土长的张尹村人,她和丈夫多年来一直从事工程承包相关工作。2016年,生意逐渐有些起色的孙小灵主动联系家乡张尹村村委会,表示想要承包些地种果树。

“工程承包生意做得挺好,怎么想到回村种地呢?”记者问道。

“我这人乡土情怀比较重,大城市我也住不惯,就喜欢家乡的田间地头。我承包些地,也能带动乡亲们增收,算是回馈家乡嘛!”孙小灵说。

“我们村果树种植历史悠久,本来就有大片的果园,2016年我决定从村委会那里承包130亩苹果树。”孙小灵告诉记者,因为接手的是成熟的果园,她在学过一些果园基础养护知识后,便交给村里信任的长工打理,果园效益一直不错,通过批发零售和沿路采摘等方式,年利润能达到60万元左右。也正是因为开头“太顺利”,让孙小灵产生了一个错误的念头——“干农业很简单”。

2018年,孙小灵大手一挥,承包了80亩地用于种植猕猴桃,场地、树苗、人工一切就绪,结果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降雨频繁,孙小灵损失数十万元。

“自此我再也不敢轻视农业了,所以现在这80亩地改种大蒜了。”孙小灵说,随后她又承包了60亩废河沟和河滩荒地,投入近20万元将其开荒成了鱼塘和秋月梨种植地,同时开展林下养殖,“林下养殖的家禽和草鸡蛋销路一直蛮好的,自此也才稳定了我继续干农业的心。”

据了解,孙小灵在村里承包的270余亩土地,每年能为村集体增加20万元的收益,旺季有效带动周边近200人劳动增收。尤其是村里的留守妇女,大家纷纷表示,孙小灵让她们坚定了靠自己双手勤劳致富的决心。

“孙小灵特别热心肠,之前村里建设‘户户通’,她捐了两万块。”张尹村党总支书记岳喜超说道,“她性格活泼,村里人都喜欢和她聊天。作为勤劳致富的女能人,她给村里带来了‘勤奋做事 劳动致富’的良好社会风气,是村民致富的楷模。”

李紫琦:做电商,越做越『梅』好

“花友们,我们开播啦!首先跟大家见面的是我们的老朋友乌羽玉……”早春时节,暖风习习,3月6日下午2时,在新沂市高流镇耀南村的梅园内,李紫琦准时走进直播间,开始为自己精心栽培的200多种梅花“代言”。

1995年出生的李紫琦是江苏省苗木示范镇——新沂市高流镇土生土长的姑娘,2015年至今,从开始对电商的一窍不通,到后来组建电商团队、成为了电商新农人中的佼佼者。不仅如此,她还积极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依托新沂东方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力,带动周边农户精细化培育盆栽绿植近万亩,为乡村振兴添上了亮丽的一笔。

“我父母是村里种植花木的带头人,成立了新沂东方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但是多年以来,他们只做线下经营,电商兴起后,线下销路受到影响,所以我大学毕业后不久就回到高流,做起了花木电商生意,到现在已经是第9个年头了。”直播间隙,李紫琦认真地告诉记者。

2014年大学毕业后,李紫琦当年年底便进入新沂东方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2016年开始成为新沂东方花木合作社负责人,于2017年自主创立了徐州兔小白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从一开始的电商“小白”,到现在拥有专职人员23人,兼职村民几十人,拥有一支专业互补、经验丰富、团结合作的专业电商和种植技术团队,李紫琦走过了一条很长、很难的路。

线上,李紫琦的网店对售出的花木实行终身免费养护的售后,并因此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的顾客。线下,合作社拥有当地特有的原生梅花扦插技术,原生梅花全国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原生稀有品种梅花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号令下,李紫琦带动周边5个村子种植梅花和发展电商,对在家待业想创业的妇女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对于有意向创业的农村妇女,李紫琦带领合作社成员挨家挨户做工作,鼓励她们创业。对于有兴趣却不懂电脑的农村留守妇女,李紫琦团队结合具体情况,年轻的一对一教她们电脑和电商知识,年龄稍大的,就手把手传授她们种植养护技术。近年来,她和她的团队培训种植农户、土专家800余人,旺季至少带动100多名妇女创业、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12000元,大大加快了广大妇女投身电商实践和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让村民不出家门就能把梅花卖到全国各地。

李紫琦和她带领的新沂东方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高流镇十万亩花卉苗木基地,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将高流镇“中国花木之乡”的品牌越打越响。新沂东方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18年获得“省级巾帼电商服务示范基地”,她本人于2019年获得“新沂市巾帼双创之星”,2021年获得徐州市大学生创业大赛“十大标兵”等称号。

“我爱我的家乡,希望在我有能力的时候尽我所能回馈家乡,将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农村女性变身‘新型女农人’,借着梅花一缕香,为乡村振兴贡献巾帼力量。”李紫琦说。

贾艳炜:『卖菜大姐』建起『聚宝盆』

新春伊始,万物竞发。走进铜山区马坡镇瓦矿村,放眼望去,成片大棚纵横有序,拼出了一块“绿色版图”,甚是壮观。

一大早,菜农们就在芹菜地里忙碌起来。一处绿色大棚内,种植大户贾艳炜左手持芹菜,右手打快板,夸着家乡芹菜好,时不时赢得菜农们的一片喝彩。

种植大户贾艳炜有个网名叫“卖菜大姐”,性格开朗的她,农活儿干累了,就会来上一段自编自导的快板。前些年,贾艳炜一直在外地打工,近两年返回家乡创业,开始时趁着蔬菜市场行情好,不仅把投进的十几万元本金全赚回来了,而且手里还存有余额。如今,她又从20亩地扩充到60亩地。“瓜果蔬菜是我们的‘摇钱树’,大棚地是我们的‘聚宝盆’。现在收割的是年前种植的芹菜,一年能种三茬,棚均年收入可达5万元。”

眼下,正是各类蔬菜育苗的好时节,贾艳炜放下快板,走到十几米外的另一处大棚内,和工人们一起娴熟地侍弄起自家秧苗来。不一会儿,一盘盘育苗盘便整齐地排列成行,南瓜苗、荀瓜苗、苦瓜苗,一棵棵鲜嫩锃亮,长势喜人,棚内满眼翠绿。

“这几天都在这育苗了,这里就在家门口,方便照顾孩子。”前来打工的杨思莲手上忙活个不停,“育苗、管理、喷水,多劳多得,一天至少能赚100多块钱,比在外地打工合适。”

“老吕,一会儿你把这车芹菜拉到收集点,价格谈好了!”贾艳炜提到的收集点是距瓦矿村两公里远的满天合作社收购点。这是2022年时马坡镇和畅村集体出资新建的冷链保鲜库,库房占地780平方米,可供周边地区保鲜储存180吨蔬菜。“在销售方面,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定价。”合作社管理者朱信连告诉记者,“根据客户订购数量,合作社集中和他们谈价,解决了以前有个别客商‘压价压秤’的问题,切实保护了菜农利益,能够促进产业长久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马坡镇不断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充分整合优质耕地资源,引导农户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推进和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打破散户经营效率低下的瓶颈,推动传统种植业转型升级,在大棚经济上“大做文章”。

“借着果蔬产业发展的东风,镇里的不少妇女也开始放手去干,用双手拼出火红的生活,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找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新路。”马坡镇副镇长袁敦朗笑着说。

高钰滢:脱下高跟鞋,脚踏黄土地

吃火龙果的鸡,喂菜花叶的鹅,还有偷吃鱼的白鹭,在贾汪区潘安湖街道的徐州巧媳妇生态家庭农场里,每天上演的“生态剧”,是农场主高钰滢在朋友圈里乐此不疲分享的源泉。

潘安湖街道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催生了不少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34岁的高钰滢是贾汪区“三乡工程”能人返乡创业带动村民致富的典型,2016年创立的徐州巧媳妇生态家庭农场,集生态观光、特色农业、农事体验、采摘垂钓、娱乐度假于一体。

“这个大棚里的菜花全是我用栽苗器一棵棵种下的。”3月5日,正忙着除草的高钰滢指着长势喜人的菜花说道。眼下正值备耕期,一大早高钰滢就带着工人除草、剪枝、浇水。徐州巧媳妇生态家庭农场占地13.4万平方米,以绿色循环种植、种养结合为重点,拥有1.3万平方米宽体大棚,培育、种植突尼斯软籽石榴、红心火龙果、李子、水蜜桃等各类经济林果及时令蔬菜,同时具有4万平方米工业化养鱼通道。

在大棚外的池塘里,几十只大白鹅正扑棱着翅膀嬉戏。“你看俺家的大白鹅多喜欢人。”放下锄头带着记者参观的高钰滢介绍,这是种养结合的实践,采摘后剩下的菜花叶成了喂鹅好饲料,吃着“美味”的大白鹅,又会成为游客嘴里的美味。“去年下半年,农场养了500多只鹅,现在还剩不到50只,正准备再补养一批。”高钰滢表示。

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成为农民收入的增长点、产业兴旺的着力点。“返乡创业前,我有自己的企业,对产品标准、质量安全等管理轻车熟路,这套模式完全可以运用到农业中。”曾经的工作经历,让高钰滢开始用“工业化”理念推动农业生产经营, 通过科技的力量和科学的规划助力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徐州巧媳妇生态家庭农场成立以来,先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山东果树研究所合作、对接,这里种植的红心火龙果还荣获中绿国证认证中心的有机产品认证。

“我们在市区也有办公地点,我平时就在两个地方穿梭,在市区我是企业管理者,在农场我是‘新农人’。”高钰滢表示,脱下高跟鞋,脚踏黄土地是她工作的常态。2022年高钰滢获评“江苏省十大农民女状元”和“十行百星”巾帼创业创新典型——“巾帼三农之星”。

“2022年农场销售收入达166万多元,带动劳动就业100余名。”高钰滢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依托潘安湖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优美的环境,继续做好生态绿色农业、农旅融合发展大文章。”

王苗苗:『映霜红』照亮致富路

春日,正是作物生长的关键时节,广袤田野一派生机勃勃景象。在云龙区潘塘街道姜楼社区的一片桃树林里,“85后”女农人王苗苗正小心翼翼地捻起桃枝,查看枝头正吐着新绿的花苞,“现在正为桃树追肥,过些天天气稳定回暖,这些花苞会相继盛开,那真叫美不胜收,也给我们带来新一年的希望。”

11年前,23岁的王苗苗从常州大学毕业后,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回到徐州。“2014年,我嫁到了姜楼,当时家里承包了近40亩的土地种植冬桃‘映霜红’。”那时的王苗苗面对眼前大片的桃林,有些不知所措,好在公公婆婆多年来一直经营农资店铺,对农药使用和种植技术比较有经验,王苗苗说:“刚开始对果树种植方面一点都不懂,慢慢在田间摸索实践,积累技术,再加上全家人的帮助支持,经验越来越丰富了。”

经过精心料理,2014年10月,“映霜红”第一年挂果,一入市场就供不应求,这也点燃了王苗苗内心的希望。但2017年,王苗苗的桃林出现了严重亏损的局面,“那一年,整个10月都是阴雨连绵,刚摘下来的桃子经雨水一打,第二天就会出现坏果的现象,每个桃子几乎都带水眼,无法售卖。”

雨水打烂了大量的果桃,也给王苗苗的心头泼了一盆冷水,但很快她就又振作起来,继续潜心研究种桃技术。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王苗苗从小跟着父母干过很多农活,质朴的家庭教育让她练就了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性格,同时也在心底种下深深的农业情怀,这也是她选择投身农业,并坚持下去的原因。

如今,王苗苗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桃子种植户。“我们的冬桃主要走社区团购,还有部分做成礼盒销售,很受市场欢迎。去年整个园区冬桃产量8万公斤,收入20多万元。”王苗苗笑着说。社区其他居民看到冬桃种植很有前景,也纷纷加入,现在社区已形成200余亩的桃树种植基地,冬桃也成为姜楼农产品的新代表。

作为共产党员,王苗苗一直有带着乡亲们共同致富的梦想:“我想要把咱姜楼冬桃的网上销路打开,探索改进销售模式,注册姜楼冬桃商标,带领当地的桃户走好发展路,让更多的人知道姜楼冬桃,做‘新农村’中的‘新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