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集团:锻造『金工匠』争取人人出彩
■编者按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和部署的重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切实抓紧抓好,更好团结动员广大产业工人担当新使命、建功新时代。今天《徐州产改进行时》栏目,推出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东升谈徐工产改工作经验。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工视察时指出,广大企业职工要增强新时代工人阶级的自豪感和使命感,爱岗敬业、拼搏奉献,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争取人人出彩。
作为全省首批9家产改项目试点单位之一,徐工集团扎实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始终将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将人才培养作为专职书记的“一号工程”,以实施“全生命周期”培育、尊崇、关爱三大行动为抓手,全面锻造产业工人“金工匠”,打造了一支高技能人才占比超60%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不断推动企业改革纵深推进,工程机械全球行业排名从第七位到连续两年第三位,连续34年保持国内第一位,交出了一份产改和高质量发展的合格答卷。
做深做精人才培育 为高质量发展贡献“第一资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国有装备制造企业,徐工集团在推进“产改”中发挥带动作用,制定下发《关于以全生命周期理念打造“金工匠”产业工人队伍的实施意见》,坚持“全生命周期”导向,围绕产业工人成长职业生涯发展,探索形成储备期、融入期、成长期、磨砺期、发展期“五期”相衔接、连续性、不间断的全时度、全过程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助力产业工人实现从“徒”到“工”到“匠”再到“金工匠”的成长提升。近年来,1000余人次在全国和省、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
依托徐工技师学院,积极发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优势,主动探索实施“校企双元、八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徐工之路,累计输送1.3万余名“到企业就能用、一用就能成功”的成熟型高技能产业工人后备军。徐工集团荣获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人社部首批“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企业、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青工技能鉴定示范基地、江苏省首家授牌工匠学院。
夯实夯牢工匠地位 为高素质人才搭建出彩平台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徐工集团紧扣发挥产业工人主力军作用、保证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现实要求,采取多种方式和有效措施,全方位提升产业工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
提升政治地位。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党建、工建、产改一体化推进机制,深入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双创双提升”工程,党员发展计划指标向一线产业工人倾斜。提升经济地位。健全高技能人才薪酬激励机制,推行薪酬激励机制集体协商,落实股权激励向“金工匠”产业工人延伸;鼓励高技能人才技术创新成果入股,保障产业工人经济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不断激发产业工人干事创业热情,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提升社会地位。扎实开展劳模选树培育,并实行公司级以上劳模工匠送荣誉上门;顺应融媒体时代趋势,创作产业工人相关主题宣传视频十余个,面向全社会发布宣传;组织劳模工匠进校园,以真人真事、真情实感推动劳模宣讲入心入脑、落地开花,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
关心关爱产业工人 为服务保障经营提供有力支撑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在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控制等数字化背景下,徐工集团将智改数转列入“董事长一号工程”,将技术工人队伍“成长关爱”列入重点工程。聚焦产业工人衣食住行的生存面、急难愁盼的生活面、生老病故的生命面、真善美圣的精神面,精准实施“徐工共同富裕计划”,构建“成长关爱、文化关爱、生活关爱、家庭关爱、健康关爱和敬老关爱”全维度、多层面关爱体系,全面增强产业工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聚焦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对技能人才的新需求,大力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掌握多项新技术、新技能的复合型一线技能人才,既懂制造工艺,也具备一线实操的动手能力,更会编程、开发、应用,用大数据对质量、成本、效率进行分析,逐步向有学历、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方向转型。智改数转人才队伍的壮大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到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全价值链,助力企业不断在全省“数实融合”中勇挑大梁、多作贡献,打造成为全国首批、行业首个智能制造标杆企业、首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
下一步,我们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持续深化产改相关工作要求,把产改作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珠峰登顶“两步走”战略,大力弘扬新时代徐工“思辨、革命、创新、登顶”四种精神,不断创新、固化高技能人才选拔、培养、评价、激励机制,奋力在产改推进上争当表率、在产改创新上争做示范、在产改成果上走在前列,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转型升级,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攀登全球产业珠峰淬炼锻造更多数字经济时代的应用技能型工匠,为推进国有企业产业工人队伍改革建设提供徐工方案、贡献徐工智慧、打造徐工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