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推进农业现代化 守护人民幸福

2023-03-09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3-03-09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本期《两会学习笔记》,特邀请专家学者和干部群众一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专家谈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亓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要夯实发展之基,加快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就必须做到系统谋划、整体推进。

实现粮食安全是基础。农业强国基础是“粮食安全”,只有全领域、全过程、全环节地抓住粮食安全的“牛鼻子”,实施战略性藏粮、综合性提升产能、建立健全粮农收益保障、主产区利益补偿等激励机制,通过粮食流通、提升储备能力、稳定粮食价格等,才能真正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做到科技自立自强是动力。与世界农业强国相比,我国在种子质量、装备水平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必须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显著优势,突破农业核心科技、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动能,在信息化、数字化赛道上跑出好成绩,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生产效率、推进内涵式发展。

维护良好生态环境是前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业强国是绿色低碳生产生活的集中体现。我们要充分用好农业资源禀赋,最大限度节约农业生产资源,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中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探索生态产业化路径,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增强综合竞争力是途径。拥有全球农业发展的战略话语权、规则制定权、资源掌控权、市场定价权,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要通过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发展多种经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率等途径,才能跻身世界农业强国之林。

保证农民增收富裕是关键。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我国,农民的共同富裕关系到农业强国的成色和水平。为此,要通过顶层设计、政策优化、大胆探索,找到一条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的强国之路,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拓展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优化收入分配机制,综合施策、多管齐下,促进农民生活富裕美满。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为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方向。

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在新征程上,只有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让全体人民过上真正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

一方面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特别要着力防控化解好政治安全风险、社会治安风险、重大矛盾纠纷、公共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风险,切实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法治保障作用、道德教化作用、自治强基作用,统筹抓好社会治理层级责任定位和体制保障,以基层社会治理“最美零距离”打造人民幸福安康“最强防护墙”。

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收入分配调节、强化“一老一幼”服务等工作。“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新征程上,保障和改善民生涉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变动性要求做好民生工作必须有战略思维、用科学方法、施精准策略,从主体、意识、关系、理念、行动等方面实现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在此基础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具体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中把“人民幸福安康”的各项任务一项项做好,将共同富裕的基础一层层筑牢,让人民幸福安康的真切感受转化为推进共同富裕的十足成色。同时,分阶段、分步骤压茬推进,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再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真正做到久久为功、动态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本报记者 段小凡 整理

学习金句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村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农村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加快建设农业强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 黄浩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提供了遵循。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推进农业现代化,而农民是种粮的主体,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就要保障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在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上,除了要必须以市场需求为“领航灯”,以资源禀赋为“定位器”,生产出更多营养、安全、能有效满足人们需求的农产品,让农民从中获得更多收入之外,还应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将支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愿意种粮、种粮赚到钱。

徐州是农业大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应坚决扛起农业大市的政治担当,不仅要保障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还要让农民种好地。

要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挖粮食稳产增产潜力。一方面,要深化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工程中作出徐州贡献。另一方面,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关键在科技,从研发推广优良品种、保护种质资源,到提升农机装备质量,我们都应该用好“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来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统筹抓好种业振兴、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农业机械化等重点工作。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在建设农业强市的征途上,唯有艰苦奋斗,我们才能抓住高质量发展机遇,将农业强市的蓝图变为现实。下一步,我市还将以全链条升级乡村特色产业,全覆盖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为主线,深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提质增效、让农民挑上“金扁担”、让市民吃上更高质量的农产品,扎实推进农业强市建设行稳致远。

本报记者 蔡思祥 整理

做好土地文章 推动强村富民

睢宁县金城街道邱胡社区党总支书记 田浩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作为强村富民的带头人,我对此深有感触。

农村要有活力,乡村要有奔头,必须依托产业振兴来驱动。农村最大的资源就是土地,做好土地文章,引进先进的种植业,是带动百姓致富的出路之一。通过流转把零散土地连成片,集中管理,既便于机械耕种,还能有效降低成本,这是解决土地撂荒最有效实用的方法。

我大学毕业后在企业从事过管理工作,2016年回乡养起了小龙虾,2021年接过村党总支书记的担子,带领乡亲们搞起了小龙虾规模养殖和土地集中流转规模种植,摸索出了一条稻虾种养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在金城街道党委的支持下,通过公共空间整治,“小散乱”的田地规整后,邱胡社区全村耕地面积增加了10%;通过社区部分土地集中流转,曾经“一穷二白”的村集体合作社搞起了小麦水稻规模种植。

邱胡社区龙虾养殖面积两年间从240亩飙升至1200亩,捕完龙虾种水稻,不仅给养殖户带来丰厚的收益,也让社区居民一年的收入不菲。发展连片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形成“一村一特”的发展格局,是基于邱胡社区的社情民意,在稻麦种植与龙虾养殖之间取得平衡,这样才能既“稳”又“富”。

土地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保证耕地数量、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做好土地“文章”,发展农村适度规模经营,还是要开阔思维、创新方法,积极寻求土地政策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通过土地流转、整合,实现高标准种植、产业化运作、集约化发展,争取让产业产量更高、效益更好、分红更多,让宝贵资源变致富资产,进一步推动强村富民。

本报记者 李宁 李臻 整理

■学习金句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

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牢牢记在心上、时时抓在手上,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

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收入分配调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一老一幼”服务等工作。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石启红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基础教育,承担着非常光荣艰巨的历史任务”,“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为教育工作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关系孩子们教育起点的公平,而扩大优质资源供给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改善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则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为重点提升全市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在推进区域优质均衡发展方面,“十四五”期间全市将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10所,围绕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问题,我们将推动实施县域质量振兴行动,并不断提高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设施设备配置水平。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缺乏优秀教师可以说是教育发展的短板。聚焦教师发展,我们将致力于打造“彭城好老师”队伍,从补足教师缺口、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等几个方面入手。“十四五”期间招聘教师2.9万名,新增中小学正高级教师150人、领军名师100人、带头优师300人、青年良师600人,并创新师德评价机制,培养一支“四有”好老师队伍。

学生发展方面,我们将深化初中教学改革,完善中考方案,并开齐开足心理健康、劳动教育等课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足学生全面发展、长远发展,实施“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教育”项目,创新推行“一表五清”个性化关爱制度,实施“彭城好课堂”建设工程,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帮每个孩子谋个好前程”。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以打造淮海经济区教育文化中心为主抓手,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下一步,我们将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构筑淮海经济区高等教育高地,着力打造淮海经济区教育中心,为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徐州力量。

本报记者 樊海涛 整理

以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惠民生暖民心

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 吴彬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再一次映照出人民领袖深厚的为民情怀。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而民政部门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最广泛,从社会救助到社区治理,从养老服务到儿童福利,件件关乎民生,事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以实干实绩实效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

做民生工作首先要有为民情怀。今年的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指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充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和价值旨归。一直以来,徐州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既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又做好人民群众可观可感的“关键小事”,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更加“触手可及”。

民政工作也是如此。系统性推出一批“老幼病残困”保障政策,强化“一老一幼”服务,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十连增”……过去的一年,全市民政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谋大事、促发展彰显新作为,抓实事、强保障取得新成效,盯要事、求创新收获新成果。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民政部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担当作为,筑牢特殊困难群体托底防线,优化“老幼困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放大基层治理现代化服务效能,增强民政服务的协调性和可及性,构建更具温情度、普惠度、公信力、影响力的“徐民品牌”矩阵,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报记者 吴悠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