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政府工作报告在我市经济界引起强烈反响

2023-03-06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3-03-06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葛新
王栋
曹浩
刘奔
兰天石
邢刚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年发展新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我市经济界干部群众面对2023中国发展新愿景,豪情满怀、干劲十足。大家表示,要紧紧围绕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汇聚起同心同向抓产业的强大合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

更大力度吸引利用外资

——访市商务局副局长葛新

本报记者 郑微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正是今年我市商务部门的重点工作。”市商务局副局长葛新说,今年我市将在扩大开放、提升开放平台载体功能等方面下更大力气,努力把更多高质量的外资引进来。

葛新说,全市上下已经将“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作为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在扩大开放方面,我市将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全力突破重大外资项目,大力发展外资总部经济,促进利用外资稳中提质。加快提升会展经济发展能级,聚焦重点领域,服务“343”创新产业体系,培育中国(徐州)工程机械交易会、中国安全及应急技术装备博览会、国际服务外包大会等自主展会品牌,搭建“会展+产业+招商”平台,为国际国内投资合作、商务洽谈、营销展示等提供有效服务。

在提升开放平台载体功能方面,我市将加快推进口岸通关一体化,推动共享口岸建设,加快口岸功能建设,提升口岸运行管理水平。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开行和“中欧班列+”体系建设,加快推动恢复航空国际货运航线,不断提升开放平台功能。

葛新介绍,为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我市目前制定了《徐州市2023年贸易促进计划(第一批)》,优先排定21个重点展会,确保“每月一展”,每月组织一个“海外抢单团”。按照计划,全年全市拟组织200家以上外贸企业参展,将极大促进我市工程机械、建材产品、农产品等重点行业发展。站在新起点,我市将进一步树牢开放思维、拓宽开放视野、提高开放能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核”支撑

——访江苏淮海科技城管委会经济发展处处长王栋

本报记者 李悦悦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近年来,江苏淮海科技城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全力以赴招精引尖、培优产业、创新示范、建强载体。”江苏淮海科技城管委会经济发展处处长王栋认为,企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企业实现转型发展、提质增效是为徐州乃至全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多作贡献的重要途径。

最近,江苏淮海科技城企业徐工电商获批省工信产业转型升级专项项目、新蝶数科等4家企业入选全市“智改数转”服务资源池、华为云计算获批市级产业数字化转型优秀服务机构……更多高成长性企业在科技城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企业冲在发展一线,我们要持续强化平台作用,不断提质增效,以‘实打实’的帮助和服务,促进产业不断升级、总量不断壮大,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更大支撑。”王栋说。

“一直以来,我们大力发展都市型产业、数字型经济、科技型总部三种产业形态,着力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大健康和科技服务业‘2+1’主导产业体系。”王栋表示,苏北首家“智改数转”创新促进中心、好牙医数字化口腔医疗、网易联合创新中心、洞微科技轨交大数据中心等26个重点项目的建成运营,让他感觉到实现“343”创新产业集群发展,越来越多企业正加速形成一股更大的发展合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数字化转型是发展数字经济的一环,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王栋说,江苏淮海科技城聚焦优势,突出重点,梳理排定专精特新培育库、高企培育库、科小培育库,完善支持培育和发展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发展环境,推动企业专精特新化发展。

创新驱动打造电气行业领军企业

——访徐州中铁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浩

本报记者 蒋新会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经济机构进一步优化,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进一步加大。“徐州中铁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电气行业的领军企业。将以科技创新提高产品品质,加强社会责任领域的共识和沟通,将社会责任理念植入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中。”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曹浩学习了政府工作报告后倍感振奋。

曹浩介绍,徐州中铁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积极把脉行业趋势,建设了国内领先的风电、光伏研发、制造、试验基地,与国内外高压电器研究所及院校构建全球研发体系,掌握风电核心技术,推动产品向着低碳、智能、环保的方向发展。

从发展脉络看,中铁电气一直秉承“自我超越、追求卓越、传承光明、服务社会”的精神指引,从聚势转型到产业全面落地开花,从单一的生产销售,到提供EPC工程总承包服务;从立足中国,到走向全球。公司以创新示范中国智造,以智慧能源探索打造发电、输电、变电、配电一站式产业链,涵盖输配电、新能源与系统解决方案三大板块。

公司将努力推动中国品牌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的电气设备制造企业和服务商。目前,公司生产线按照国家《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进技术装备的改造升级。

打造徐州特色创新产业集群

——访市工信局制造业推进处处长刘奔

本报记者 王正喜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市工信局制造业推进处处长刘奔认为,我市培育提升“343”创新产业集群的思路和做法,完全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部署。

2月16日、17日,邳州联合徐工集团举办徐工·邳州工程机械产业投资推介会暨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活动;2月18日,韩国晓星高性能碳纤维新沂产业基地开工暨新沂市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 开年以来,我市聚焦“343”,一批重大项目集中签约。这对于我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形成若干国际一流、国内领先、具有徐州特色的创新产业集群,立起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具有重要意义。

市委市政府部署“343”创新产业集群培育提升工作以来,各部门快速启动、迅速行动,对集群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谋划、高位推动、定期会办,分产业落实“一个工作专班、一个产业联盟、一个创新体系、一套要素支撑”的“四个一”推进机制,集群培育体系全面建立、成效逐步显现。

2022年,我市位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3位,较上年提升1位;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进入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池;安全应急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就是培育提升的重要成果。

刘奔表示,市工信局作为“343”创新产业集群牵头部门,将会同各集群工作专班,细化落实十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制定年度目标任务,排出重点项目和重点招商活动,清单化抓好推进落实;着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集群的创新能力和发展韧性,奋力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重点领域自主可控

——访协鑫科技联席CEO兰天石

本报记者 王正喜

“聆听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新能源产业一分子,我深感发展信心更足、科技创新动力更强,尤其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方面,协鑫科技将积极扛起使命担当,让创新之花在彭城大地竞相绽放。”始终奋战在科技创新一线的协鑫科技联席CEO、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兰天石,对科技创新“情有独钟”。

近期,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高纯颗粒硅技改项目建设基地,起重机吊臂高擎、工程车辆穿梭,1000多名项目参建人员奋战在建设现场各处。截至目前,项目重点装置钢结构主体已完成,设备安装达70%以上,管道预制安装60%以上,所有装置均已开工。预计今年11月二期项目可全面投产。达产后年产值200亿元,税收20亿元。

为了打破国外巨头对硅材料的垄断,江苏中能自成立之日起就不惜人力、财力、物力,攻关硅能源“卡脖子”技术。2022年,公司新一代光伏材料——FBR颗粒硅不仅在徐州首度成功实现规模化、集成化复制,使得6万吨产能有效释放,还凭借低于50元/千克的超低成本以及中法两国认证的全球最低碳足迹等多维优势,大大推动光伏产业降本增效和低碳零碳,助力徐州“双碳”目标早日实现。

2022年,江苏中能实现产值近300亿元,贡献税收超32亿元。兰天石表示,新的一年,江苏中能将在徐州基地的FBR颗粒硅自动、智能、集约的中央控制系统基础上,继续紧扣数字化智能工厂建设目标,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让企业安立于精准、智能的数字云端之上。同时,进一步激活“链主”效应,吸附更多上下游企业汇聚,让绿色低碳产业人才、科技在古彭大地竞相涌流,助力徐州经济韧性更强、潜力更大、活力更足。

投身徐州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浪潮

——访江苏新蝶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邢刚

本报记者 颜子舒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我们作为一家数字企业,也将因此而受益。”江苏新蝶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邢刚表示,“我们将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投身到徐州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去。”

江苏新蝶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江苏淮海科技城,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土企业,该公司目前拥有各类专业人才300余人,软件著作权及发明专利110多项,公司专注为企业、政府相关大数据应用、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提供规划设计、开发实施、集成应用、诊断咨询、运行维护等一体化服务。

“面向企业数字化领域,我们服务徐州及周边地区超过5000家企业,半数以上徐州专精特新企业选择新蝶,80%的徐州本土上市企业由新蝶提供服务,经过多年耕耘已发展成为区域最大的专业软件公司。”在数字领域打拼已逾20年的邢刚介绍说。

作为徐州市“两区一城”创新布局的重要载体,淮海科技城致力于打造淮海经济区的“科创之芯”,目前总面积6平方公里的园区内已落户900多家企业,其中涉及数字经济的占比约一半。而泉山区把数字经济板块作为主导产业的重要一环,提出打造淮海经济区数字经济第一区。“这些都让我们对在这片热土的发展充满信心。”邢刚说。

目前新蝶数字处于高速成长阶段,谈及未来如何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邢刚表示,要充分发扬企业家敢想敢干的精神,并提出未来四年发展的目标计划。“两年内成为省级领军数字化服务商、三年内完成数字政府业务生态链布局、四年规划实现上市目标,为我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贡献力量。”本版统筹/王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