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魂——记九旬『烈士守护翁』张捍华
本报记者 李梦虎 于珑
一个榜样一面旗帜,一群好人满城春风。
珠山西麓,云龙湖畔,好人园里,有一种精神长存徐州!
多年来,徐州不断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以好人文化引领风尚、用道德力量立心铸魂,涌现出了一大批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
2013年,徐州好人园开园,至今已经有33座好人塑像矗立在云龙湖畔。今天上午,徐州好人园又迎来2座好人塑像,他们分别是——义务守护烈士陵园28年的94岁老人张捍华;自强不息、勇争一流的邳州残奥冠军集体。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去年6月14日,一大早,九旬“烈士守护翁”张捍华就骑着电动三轮车赶到了沛县烈士陵园。
“今天来这么早,主要有两件事,一是看看一夜风雨给陵园造成损失没,二是为一位烈士遗骨下葬主持仪式。”张捍华老人戴着党员徽章,思维和语言都很清晰。
“崔相荣同志,我代表沛县烈士陵园欢迎您入葬这里,我们一定会继承您的遗志,守护您的英灵,请您安息……”简短的主持词从张捍华的嘴里清晰地吐出,朴素而富有真情。
仪式结束后,张捍华说:“走,到我将来的‘家’去看看!我‘走后’还要陪着革命烈士们!”
张捍华说的“家”在陵园的北面。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中,他一路上谈笑风生。
我们来到张捍华的“家”门口,墓碑上刻着的“生为烈士献终生,死入黄泉不分离”字样震撼人心,这是张捍华自作的打油诗中的一句。
2020年5月,时任沛县县委书记吴昊到陵园瞻仰烈士,并看望了张捍华,问他还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解决,张捍华便用自作打油诗中的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愿望。
之后,鹿楼镇党委把张捍华的书面申请递交沛县县委。县委经过认真研究后,吴昊批示:“真情实感,令人感佩。同意依老人意愿办理。”
忠于英魂
在烈士陵园正中央,黑色大理石装饰的“沛县革命烈士纪念碑”雄伟壮观。
碑后,花岗岩砌成的坟墓里,埋藏着张堤口战斗七十二烈士的遗骨。
生前浴血共战,死后永远相守!
深情守望的执着,源于老人童年的记忆,谈起革命战争年代亲历的故事,张捍华老人总是热泪盈眶:“没有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哪有咱们今天安稳的日子,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长眠在这块土地上的英烈……”
“那天凌晨,庄里传来枪声和喊声,我攥紧红缨枪……”在烈士墓前,张捍华把我们带回到那个岁月。
1941年1月22日凌晨,沛县张堤口村浓雾弥漫,八路军黄河支队特务连同日伪军展开激战。
“日伪军在高彭庄东头的井旁架有重机枪和轻机枪,他们把八路军战士逼到张堤口西头围杀。”张捍华是高彭庄人,当时13岁,时隔80多年,说这句话时,老人的嘴唇在颤抖。
残酷的战斗从凌晨一直打到下午5点,近千名日伪军带着3辆坦克对八路军猛攻,八路军黄河支队教导四旅特务连74名战士只有两人突围,其余的72人全部壮烈牺牲。
“到处都是血,大人们捂住我的眼睛,但我还是看到了身穿军装的战士们躺在那里一动不动。”那一幕,永远刻在这位“儿童团长”的心里。
战斗结束后,张捍华跟随大人把战士们的遗体埋在村旁。
“儿童团长”的身份曾让张捍华感受到荣耀和责任,但是也给他带来过死亡危险!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还乡团对革命群众秋后算账,张捍华跑到丰县北面一个石灰窑出苦力,一干就是几年。
当地有个习俗,订了婚期就不能更改。1946年10月20日,他冒险回家结婚,还没能拜堂成亲,就得知还乡团来抓他。
“我趁黑向丰县方向逃跑,一条浅水沟救我一命。我把身体没入水中,仰头将鼻孔露出水面,追我的人往水里打了一阵乱枪就走了。”老人说起这段“生死逃亡”,孩子般地笑了。他有这个资格笑,他赚了条命!
忠于职守
平凡的岗位可以做出不凡的业绩,不凡的业绩来自平凡的日积月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捍华上了运河师范,后考入南京师范学院读中文专业。毕业时,院领导给了他两条路:一是应召入伍,去边疆当军官;二是留校任教,先当助教,将来可以晋升讲师、副教授。
“我选择了第三条路,打回徐州,打回沛县。家乡在苏北,教育比较落后,更加需要我。”老人连用了两个“打”字,时隔这么多年,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当时的坚决。
1958年,张捍华到沛县张寨中学当语文老师,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张寨中学、栖山中学和朱王庄中学任副校长、校长。1983年10月,张捍华退休后回到农村老家。
1967年8月,沛县在张堤口战斗遗址上建成鸳楼烈士陵园,七十二烈士的遗骨被迁至此。2010年秋,沛县扩建烈士陵园,将全县散葬的744位革命烈士搬迁到陵园安葬。
时光荏苒,1995年,在退休多年后,张捍华来到沛县烈士陵园,成了这块孤寂地带的“守护人”。
“当时我家属反对,儿女和孙辈们也反对,还发动亲友们上门劝我。”大家要他好好在家安享晚年,张捍华却十分倔强:“有些人值得永远铭记,有些事必须有人去做!”
每年清明节,张捍华都要早早来到烈士陵园,对着烈士墓碑郑重地鞠三个躬,在墓碑前久久伫立……打扫卫生、擦拭墓碑、修整花草,张捍华一日又一日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他说,这些都已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令他内心宁静安详。如果说最初的坚守是出于对英雄的缅怀与敬仰,到如今则已然成为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怀。
他随时带着一本烈士花名册,里面每位烈士的名字他都记得,只要有人来问,他就能随时翻找出。
作为一名教育战线的老兵,张捍华十分关心青少年儿童的成长。他常说,让后辈们记住那段历史,就是提醒他们发奋努力。张捍华坚持定期到各镇的中小学校去做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孩子们都爱听张爷爷讲革命故事,每次他一上讲台,大家都报以最热烈的掌声。
沛县烈士陵园是市级党员教育实境课堂,常年接待学校、机关单位、社会团体来这里瞻仰学习。
张捍华老人总是手握话筒,讲述张堤口战斗、革命烈士英勇事迹以及沛县革命斗争史。
正在扩建改造的陵园辟设了几间办公室,作为鹿楼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张捍华是党支部书记。
“每年的清明节等重大节日,前来瞻仰革命烈士的人特别多,老书记都会带领党员维持秩序。”党支部副书记郑援朝说。
“老书记还客串主持人,跑前跑后,大声讲解。几个小时下来,别人腰酸背痛、口干舌燥,他却笑呵呵地,还叮嘱年轻人要加强锻炼、不要熬夜。”沛县烈士陵园管理处工作人员于素勤说。
“小朋友们,你们注意听啊!这个烈士陵园埋着1571位爷爷奶奶,我们的幸福生活就是他们给的,在幼儿园里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在家里要听家长的话,团结兄弟姐妹,今后学好本领为国家作贡献,这样就算报答这1571位爷爷奶奶了!”张捍华老人即兴讲了一段话,这是他专门为前来瞻仰烈士陵园的娃娃们准备的。
“幼儿园娃娃和其他群体不同,你跟娃娃们讲‘三光政策’,他们是听不懂的,用这种方式讲,他们就懂了!”老人说,教育方式也要与时俱进,面对不同的人群要分类讲解。这些年他每年都订4份党报、2份党刊,每天看书、读报,扩充知识。
几年前,沛县烈士陵园管理处让他尽量多休息,他仍然尽可能地来陵园。他说,最初的坚守是出于对英雄的缅怀与敬仰,到如今则已然成为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怀。
守护陵园20多年来,张捍华精心呵护着陵园里的一草一木。最初,陵园里面除种植了一些松柏外,大片土地闲置,杂草丛生。张捍华主动承担起了陵园的绿化工作,清除杂草、垃圾,开荒种植花木。
由于陵园地势低洼,每年雨季,烈士陵园内常常有大量积水,园内的许多花草植被会遭到破坏。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张捍华总是自掏腰包花钱买来苗木补上。房屋砖瓦毁坏了,他就从自家搬来梯子,然后慢慢爬上屋顶,仔细检查修补。这已经融入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如果哪一天无事可做,他反而觉得好像少了点啥……
忠于生活
雨后的鹿楼,空气清新。
张捍华面色红润、走路敏捷、耳聪目明、言语清晰,很难把他和九旬老人挂上钩。老人怎么生活的?我们非常好奇。
“张老,想去家里看看,您坐汽车,我们把电动车骑回去。”
“我自己骑车,你们跟着就行了。”老人态度非常坚决,我们便驾车跟着老人而去。
从沛县烈士陵园往北一公里的地方就是张捍华的家。四间屋的农家院里,种了蔬菜,养了鸡、狗、猫……
屋檐下,笼子里的画眉鸟见了生人有些惊慌。
“这个画眉我养10年了,还有一个被猫吃了。”张捍华语气平和,那只猫正在床上伸着懒腰。看来,老人没和这个猫“结仇”。
“不搞对立面,别人和我对立,我也不把他当‘敌人’,而是用行动去改造他。在我眼里没有‘敌人’,这是我基本的思想。”张捍华把心态平和摆在了长寿原因之首。
“老年人早上鸡蛋、红芋稀饭,中午肉菜主食,晚上吃得不多。”张捍华的外孙女这个月轮值照顾老人,据她介绍,去年底,95岁的外婆去世,在此之前二老不需要亲人照顾。
老伴去世时95岁?对,没错!
“我在丰县窑场出苦力时,她偷偷看过我。后来婚没结成,我在外躲了两年,她就在我家一直等我。只要快到12点,我不回家,她就给我打电话。”张捍华和老伴相守70余年,说这话时他非常骄傲。
“两口子关系再好也没有不吵架的,但是要互相让。”张捍华谈起了夫妻相处之道。
张捍华和老伴的饮食习惯差异大,他吃辣,她不吃辣,他爱吃羊肉、鱼、豆制品,不爱吃猪肉,她却不爱吃羊肉,所以,饭尽量分开做。
他们有个幸福的家,6个子女。
“还有什么长寿秘诀?”
“有控制地深呼吸,吸气时,要均匀缓慢,尽量深吸,吐气时,要用力吐出,尽量吐净。”张捍华传授了“呼吸法”,他经常骑着三轮车,突然停下来深呼吸,并呼出哨声,别人以为这个老头神经病,他心里却暗暗发笑,这些人哪懂他的乐?
20多年来,他骑坏了两辆自行车、一辆脚踏三轮车和两辆电动车。
早上5点起床,先喝水,打太极拳、舞剑、遛鸟,6点吃早饭,7点半准时骑电动车“上班”,8点准时到岗,上午11点半后骑车回家,下午2点准时“上班”,晚饭后必喝一杯水,30分钟后入睡……他每天很有规律地生活着。
这些年来,张捍华已记不清做了多少次的报告,讲了多少遍英烈们的壮举。老人不图名利、不遗余力地宣传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的举动感动了很多人。也有一些人对他的行为表示不理解,“一个体体面面的退休校长,为啥去给人家看陵?”“退休了不在家享清福,折腾啥?”
对于他人异样的眼光,张捍华从不主动为自己辩解什么,他始终觉得这些都是自己应该做的。“能为用鲜血换取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先烈们做些事情,我心里觉得踏实。”“这些事情我自己愿意去做。”老人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反复这么说,面带微笑,语气平静而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