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把徐州农科一线创新成果带上两会
|
本报记者 蔡思祥
2023年,李强又有了一个新身份——全国人大代表。
李强是徐州市农业科学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作为农业农村部甘薯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双子叶杂粮高效育种技术与品种创制”首席专家,2022年,李强牵头组织11家国外单位和国际组织、13家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5家企业申报并获批“科创中国”“一带一路”国际甘薯产业科技创新院,担任首任院长,为徐州农科院对外合作与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翻开手机相册,李强与记者分享起田间地头的市农科院的种业创新成果。去年,徐州农科院新育成强筋小麦“徐麦45”,该项成果被一家河南企业收购,转化费用500多万元。
“我迫不及待地想把我们农科一线的创新成果带上全国两会与大家分享。”目前,李强正带领全国25名岗位科学家和23名综合试验站站长及其团队成员共同解决全国甘薯产业问题。 随着全国两会的临近,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他,还忙着围绕种业安全、农业科技、乡村振兴等方面,做好相关建议的准备工作。
“这是一份新的荣誉,同样也是沉甸甸的责任。”李强说,“这是对市农科院在区域农业发展中贡献的肯定,也是对国家甘薯产业体系工作的认可。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是一个新起点,自己浑身充满了干劲。”
从“省农业科学院首批领军人才、重点学科带头人”到“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中青年领军人才”,从“江苏民革榜样人物”到“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一路走来,无论多少荣誉加身,李强一心一意助推种业振兴、以科技力量夯实粮食安全、为老百姓谋幸福的初衷从未改变。
徐州正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如何开展关键技术研究破解农业发展瓶颈?李强告诉记者,“优良品种的选育与应用是农业的第一关,尤为重要,需要市农科院加大品种创新和技术研发力度。”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谈起种业,李强如数家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实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因此,我国要打好种业翻身仗,自主创新是关键。”
农业科技人员与种植大户们有什么困难都会找李强帮忙,在交流与沟通中他深刻感悟到,农业种源问题必须上升到国家战略。连日来,李强积极征求植物品种选育人员、植物品种测试人员以及行政主管部门意见,了解到目前由于测试容量和人手不足导致申请品种保护周期长,同时一些名特优物种还没有列入保护名录。
“大家都反映,这会影响到高效物种无法在生产上发挥重要作用!”李强说,这个苦恼应该被重视,加快测试中心的建设,将会提升植物品种权保护意识,促进原始创新。因此,今年全国两会,他将针对这个问题提交建议,呼吁提出《关于加快国家植物品种测试中心建设助推种业振兴的建议》,推动测试中心早立项、早建设、早发挥作用。
■记者手记
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了李强视野宏大与细致入微,他既能从宏观视角看待农业领域战略问题,也能以微观视角洞察农业、农村、农民生活中的点滴。说到现状他笃定坚韧,知行合一;展望未来,他豪情满怀,观点鲜明。同时,作为国家甘薯产业的领头羊和行业带头人,他深耕农业科技行业数十载,对国内外农业科技与种业振兴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前景有着敏锐的判断。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作为一名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他认为自己就是农业科技领域的一枚“螺丝钉”,要将农业科技发展与国家创新发展紧紧相连,不断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