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立足区域中心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本报记者 郑玉倩
“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亟需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推动淮海经济区和同类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动能接续转换、生态修复治理形成示范效应。”2月25日,记者见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虹时,她正在进行科研试验。
王虹告诉记者,她一直从事微纳机器人的相关研究,主要应用领域为环境领域和生物医药领域。其中,在工矿废弃地水土污染治理方面的研究可以服务于徐州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在疾病精准诊疗方面的研究面向国际前沿和人民生命健康,可以为徐州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思路。
除了教学、科研,每天上网了解全球化学学术界最新动态也是她的习惯,“与科研一样,这也是一种获得新知的途径。”王虹说,搞学术需要不断创新,城市发展同样依赖于创新。
徐州市作为淮海经济区的教育高地,拥有多所不同层次的高校,包括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等不同类型,涵盖了理、工、文、医等各个学科。
“高等教育是区域发展的创新源头和动力引擎,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愈发凸显。”王虹说,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把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变成“地位”,徐州应进一步留住区域内各个高校培养的各级各类人才,充分调动广大人才的积极性,将他们有效组织、团结凝聚起来,共同为徐州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王虹也会仔细研读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引导学生创新、突破,“我将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研究兴趣与区域发展的需求联系起来,努力培养高质量人才,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这次新当选的驻徐全国人大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位,王虹深感责任重大。“人大代表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担当与使命。我认为人大代表是人民和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既是百姓的代言人,向政府传递百姓声音,积极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又是政府政策方针的宣传员,要把党的政策准确地传达给百姓。”面对这个新角色,王虹说,自己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加深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履职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走访、密切联系群众,广泛听取民情民意,集中人民智慧,维护人民利益。
■记者手记
出生于1991年的王虹本科就读的是天津大学,后进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读博。在国外求学的开始一段时间里,远在他乡,孤身一人的王虹面对多重压力,并没有退缩,坚韧的毅力和不懈的精神让她很快在科研领域站住了脚,还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
2017年,王虹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即进入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担任教授,那年她仅26岁。倔强、不服输、不放弃是王虹给记者留下的最深印象。踏上三尺讲台,又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责任重于千钧。带着“90后”教授光环的王虹,如今仍然低调谦虚,她将依法履职尽责联系群众,一如既往认真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乃至徐州的发展继续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