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汪区多举措助推移风易俗走深走实
塔山镇“百姓大舞台 有才你就来”群众文艺展演现场。
本报记者 张雷
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当下,陈规陋习逐渐破除,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人居环境干净整洁,崇德向善蔚然成风。走进贾汪乡村,扑面而来的是清新的文明之风,这是贾汪区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带来的可喜变化。
近年来,贾汪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升城乡文明程度为目标,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引导群众革除陈规陋习,让崇德向善、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吹散”陈规陋习,推动城乡群众精神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树立起文明、健康、向上的社风民风。
“小舞台”唱响移风易俗“大文明”
“锣鼓一敲响震天,我们一人走上前,宣传移风和易俗,开演……”今年春节前夕,在塔山镇“百姓大舞台 有才你就来”群众文艺展演上,由该镇“百姓名嘴”孙业法等编写的《人情债最难还》,表现了高价彩礼让人“娶不起”、名目繁多的礼金让人“还不起”等一些令广大群众有苦难言的陋习。
“乡村要多些人情味,少背人情债。正常的礼尚往来无可非议,但陈规陋习要不得,不少群众被所谓的人情世故裹挟,心有不愿却身不由己。”孙业法说,随着移风易俗工作深入开展,积极引导群众反对铺张浪费、抵制不良习俗,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了移风易俗的好处。“通过深化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活动,群众现在都把钱花在了‘刀刃’上。”孙业法高兴地说。
文化“小舞台”唱响移风易俗“大文明”。贾汪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张辉说:“贯彻落实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开展文明婚庆、文明殡葬、文明祭扫集中行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的通知》精神,我区深化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活动,结合学习推广‘马庄经验’、落实新时代文明实践‘十个一’,借助红白理事会、贾汪草根秀、‘十必联’群众工作平台,通过宣传栏、公益广告、大喇叭和微信群等,广泛开展文明、节俭、健康筹办婚礼的宣传,推行文明健康的办丧礼仪,倡导通过鲜花、植树、诗赋、信函等文明环保的祭扫形式,引导群众反对铺张浪费、抵制不良习俗,倡导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观影(演)等,引导人们做文明风尚的传播者、践行者。”
让文明新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走进大吴街道小吴村,一排排农家庭院布局整齐划一,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纵横交错,道路两旁绿树成行、花草遍植,完善的基础设施、整洁的村容村貌、和谐的社风民风,人们的生活简单美好,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讲文明,树新风,红白喜事按规定简办,需向红白理事会备案,礼金数额建议一般不超过100元,杜绝高价彩礼,提倡丧事简办,丧事一般不超过3天,杜绝一事多办,餐标不超过400元,文明用语、文明出行……”在小吴村村委会广场上,村规民约张贴在宣传栏的显著位置处。
“村里借助文化大礼堂,专门为我们设置场地用于红白喜事宴请,价格统一,比在酒店办要省一半的钱。”小吴村村民宋大爷说,“文化礼堂内安装有8台空调,冬暖夏凉,大厅可以容纳约50桌红白喜事宴席,隔壁配有厨房。不收一分钱租金,又体面又干净,大家自然很乐意在这里操办红白喜事。”
在贾汪区,各社区与行政村文化礼堂是最聚集人气的地方,红色电影放映、送戏下乡、贾汪草根秀,身边好榜样、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表彰……在淳厚乡风熏陶下,老百姓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推进移风易俗,应从群众愿接受、易实施、能见效的项目入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常抓不懈,从陋习背后的客观因素入手,消除陋习存在的环境土壤,引导群众远离陈规陋习,让文明新风真正扎根于群众内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张辉表示,贾汪区坚决打好移风易俗持久战,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整治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用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改善民生,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更加和谐的环境。